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产量大,质量优,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主产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潜力巨大。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食品医药业作为全省大力发展的七大非煤产业之一,突出发展中医药产业。尽管如此,我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为此,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山西省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山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围绕“341”工程总目标,推进“1112”重点任务。到“十三五”末,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大田种植药材规模稳定在150万亩左右,野生抚育面积达到150万亩,产量40万吨,中药材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在太行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恒山四大优势区域建设10个重点品种示范基地、100万亩道地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培育进入“三板”以上证券市场的企业10家,培育200个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示范合作社。
发展思路:
以道地大宗药材产业化开发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把中药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扶贫产业开发相结合,加快发展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山西特色农业的亮点产业,把山西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让晋药品牌中药成为增长快、效益好、农民得实惠的中药富民生态产业。
今年9月,全省中药材基地建设现场会在长治市召开。会上,副省长郭迎光强调的全产业链运营、多产业融合的商业模式成为我省中药材产业今后发展的主要规划方向。
此前,省委书记王儒林将中药材产业提升到全省七大非煤产业的高度,提出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省长李小鹏提出要站在转型的高度全产业链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并明确到2020年的量化目标。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目前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与药材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匹配,但我省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已开始再启程。
现状:中药材资源大省
我省是重要的中药材产地,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北药”之称。我省现有1456种中药材,占全国中药资源数量的8.7%,有30多种中药材属道地药材,占全国的15%。黄芪、连翘、黄芩、柴胡、远志、党参、苦参等都是业界闻名的晋产道地药材。可以说,大自然给了我省一座中药材宝库。
目前,在太行山、太岳山、恒山、晋南边山丘陵四大药材生产区域已经出现一批连片千亩以上的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全省有陵川、平顺、安泽3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和30余个中药材生产重点县以及数百个药材专业村。党参、黄芪、苦参3个道地药材品种示范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远志、柴胡、连翘、款冬花4个品种通过省级GAP验收。
此外,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我省的很多小杂粮也可以入药,红枣、核桃、小米、荞麦、莜麦、胡麻等就常出现在药方之中。
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成就了我省悠久的制药历史。目前,我省有1400多个中成药批号,其中独家品种达118个。
尽管我省守着中药材这座“金山”,但并没有从中获得与市场对等的效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加工能力不足、科技转化不够。全国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有1100余家,中药饮片工业总值1307亿元,而且连续3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而我省仅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4家,占全国中药饮片产值份额的0.3%,与中药材大省的身份并不匹配。
中药制剂在全国排位也比较靠后。全国中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875家,提取物生产企业200余家,中药制剂工业总值4096亿元。而我省制药企业154家,仅有中药制剂提取生产线65条。2013年全省中药制剂产值28亿元,占全国中药材制剂产值份额的0.68%。
全国有17个中药材批发市场,而我省目前还没有一家比较完备的批发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有80%以上的中药材以原料药运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等国内几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只有15%左右被省内中药厂消化。
路径:多产业融合发展
一煤独大导致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省逐步将目光瞄向了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的种植、加工、销售、体验、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健康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从国际市场看,植物药提取药品已逐步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主流,植物药的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并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从国内市场看,2010年-2014年,中医药国内市场需求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
为此,省委书记王儒林将中药材产业提升到全省七大非煤产业的高度,提出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保护名方,传承名医,引入“大师”、顶级人才,以世界视野发展中医药事业。
省长李小鹏提出,要站在转型的高度全产业链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明确到2020年的量化目标。不久,我省确定,到“十三五”末,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00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
由此,我省在长治市平顺县召开了全省中药材基地建设现场会,并规划出了两条基本路径:依托技术创新发展中药材深加工;食药融合拓宽中医药发展领域,满足大众化消费。具体来说,主要用五个手段夯实产业规划——加快基地建设、发展仓储物流、推动食药融合、壮大龙头企业、探索工作机制。
为此,我省将运用五个主要抓手来推动产业发展——振兴品牌,组建中医药和经济专家团队,出台补贴政策,设立产业基金,侧重科技研发投资和培育职业药农,让新型药农支撑新的产业。
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以山楂为主的食品研究、开发和加工,二十多个产品在国内三十多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建立了以省经销商为主、大型超市为主要展示窗口的高效率销售网络,年销售收入10199万元,带动农户规模3000户,农户增收幅度4500元。
沁源县赤石桥乡的农民如今热衷于种植药食兼用的金花葵。金花葵可清利湿热、消炎镇痛,可直接入口鲜食、凉拌、热炒、做汤或掺面食食用,或以花泡水代茶、泡酒或炒鸡蛋食用。简便易食赢得了市场青睐,农民每亩收益可达7000元,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这些都成为我省依托产地优势,布局大健康产业的精彩缩影。由此,以新型药农、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撑为引擎,以全产业链运营和多产业融合为商业模式,承载着我省富民强省和转型发展使命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
前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2012年我省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农业七大产业振兴工程以来,全省建设了陵川等39个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建成100多个中药材“一村一品”专业村,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000余个,目前全省有中药材加工企业126户,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4家,其中振东制药集团、亚宝药业等5家是上市企业,这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不仅如此,省委、省政府还将中药材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推进,但由中药材资源大省到中药材产业强省还任重道远。
药材资源是中药产业的基础,做强产业首先要强化生产基地。长治苦参、潞城党参、安泽连翘、新绛远志、万荣柴胡、恒山黄芪等都是闻名全国的晋产道地药材,但是这些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仍不够。发展中药材产业必须围绕我省优势产品,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
发展生产基地的同时,要提升产地加工水平。目前,可以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促成合作社的壮大、联合,提升加工能力;通过做大合作社,逐步改变中药材分散、粗放的产地加工方式,以专业化、规范化提升中药材品质和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
流通领域则要尽快填补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空白。晋中、长治、运城等地中药材交易从业人员较多、药材资源相对集中,建设交易市场具有一定基础。应该在这些地区打造面向华北乃至全国的交易市场,争取市场话语权。同时,要在仓储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面发力,逐步改变分散储存、松散交易的状况,变季节性交易为常年交易,实现线上线下营销互动。
科技是产业的重要支撑。今后还应围绕我省道地或优势中药材品种,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为农民提供优质种子、种苗。特别是要加强本土品种的筛选、提纯、培养等,选育一批适宜我省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同时,要整合现有的科研成果和科技资源,构建晋药研发体系,加快开展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采收、加工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
中药材产业是绿色富民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从政策上应加以扶持、引导。今年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2个部委联合制定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从省级层面,应整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示范合作社补贴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优良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中药材大县、强县。
贫困地区往往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药材产业更要加强与扶贫工作的结合。在实施扶贫工程时,要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建设一批中药材专业村镇,通过特色产业加快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