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尿素市场周度开工率解析

   日期:2017-03-14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127    评论:0    

  今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120周年来,一批又一批浙大优秀毕业生,怀抱满腔热血和壮志情怀,来到三湘四水这块热土上,挥洒青春和汗水,为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迎庆浙大诞生120周年之际,湖南日报联合浙江大学校友总会,推出“浙大校友在湖南”系列报道,展现浙大在湖南部分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人物简介】

  王晓光,1978年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专业毕业。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化工研究院院长,现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8年起,王晓光担任湖南化工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第八、九届委员,国务院享受政府津贴专家,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专家,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全国技改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光召科技奖,湖南省首届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第二届湖南省优秀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湖南省安全技术专家,湖南省首届青年化学化工奖;长沙市优秀企业家,长沙高新区优秀科技人才。

  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农药应用与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植保学会副会长,全国省(自治区)市化工科研院所协作网联合会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自科基金会委员,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石化联合会副会长,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多项,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农药行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人物故事】

  1978年8月,王晓光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分配到湖南化工研究院。当时,刚刚从“文革”走出的中国,科技落后,人才缺乏。当时湖南化工研究院正组织人员开展我国第三代新农药的科技攻关。

  所谓第三代农药,就是继“666”和“有机磷”之后的“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666”和“有机磷”农药的最大缺陷是农药残留高,不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为此,我国决定研发第三代“氨基甲酸酯”类的新农药。而研发这一农药首先必须研发出一种名为“甲基异氰酸酯”的中间体。这一技术难题,当时只有美国掌握。一方面,美国当时采取控制政策,不让出口;另一方面,即使从美国进口,我国每年至少需要付出4000万美元以上的外汇,这对于当时举步维艰的中国,几乎是一个不可承担的经济负担。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部署这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湖南化工研究院也是当时全国多家攻关单位之一。

  当时,化合物的合成已经完成,攻关的重点是工程化问题。而这正是科研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中国的薄弱环节。该院组织了一个有七八十人参与的科研团队。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此的王晓光也被分到这个团队中。

  王晓光所在的组叫试验组。试验组的工作重点是观察物料的变化,记录温度、压力等各种参数。再进行分析,再根据每次试验的结果,提供试验思路。

  试验组的工作地点在当时颇为偏僻的望城试验厂。那时没有多少现代化的设备,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没有仪器监测,全靠人工观察、记录,因此试验组是‘三班倒’,24小时值班。有时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就只想睡觉。”与王晓光差不多同时进研究院的同事谢惠玲回忆:“生活也很苦,连洗澡都困难,吃的基本是蔬菜,晚上连宵夜也没有。工资也很低,每月只有30来块钱。”

  但王晓光从不叫苦,很敬业,工作很努力,爱动脑筋,爱思考,特别注重学习。“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看书、学习。”

  正因为如此,王晓光很快有了自己的思考,后来,他慢慢可以加入到集体讨论中,而他提出的一些思路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

  两年后,他被提升为试验组副组长。

  经过几年的艰苦攻关,1982年,这一重大科研难题终于被该院攻克。使我国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改变美国控制仿生农药技术的局面,也推动了我国农药研发迈入新世纪。

  后来,该所又以甲基异氰酸酯为中间体,研发了10多氨基甲酸酯类的新农药品种。该技术后来先后转让给6家大型农药生产企业,累计创造效益100多亿元,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亿元,至今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农药之一。

  1986年,该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首届专利实施十佳”。王晓光本人也获得我省首届青年化学化工奖,和王柯敏、罗和安等5人分享了这一荣誉。1988年,该技术还获得国家发明金奖。

  2000年,他正式担任研究院的院长。

  上任伊始,王晓光还面临要不要上呋喃酚产业化项目的两难决策,令人高兴的是,这条路他又走对了。

  呋喃酚是研发克百威等系列农药的重要中间体。这项技术以前也被美国和日本两国控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攻关。经过多年努力,1996年,呋喃酚化合物合成技术在湖南化工研究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因为各种因素,一直没有产业化。

  王晓光担任研究院院长后,呋喃酚的产业化问题被提上日程。

  可是,要不要产业化,其中面临太多的未知数,内部的意见也不太统一。

  “单总投入就需要6000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一旦失败怎么办?这是当时更多人担心的。可是如果不上,呋喃酚就只能依靠进口,需要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还不算,常常还要受人控制,何况技术上难题也不少。”现任董事长刘卫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心里感触也颇多。

  “大家反复讨论,一年开专题会就开了八九次。”刘卫东说:“每次研讨,王总都是以一个普通专家的身份参加讨论,和大家提建议,谈思路。而每每他的建议,总会给人打开更宽的思路。”

  最后,王晓光拍板决定上马,并且亲任总指挥。

  经过艰苦努力,2002年,呋喃酚产业化终于在海利株洲分公司获得成功,投产当年就年产1000吨,彻底打破了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封锁。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呋喃酚生产基地,年产可达4000吨。2005年,该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