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宁夏农林科学院与中宁县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由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与植保所、质标所、资环所、信息所等单位的33名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重点以中宁县枸杞产业出现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协同攻关和技术服务。先后投入科研资金198万元,重点开展枸杞新品种展示示范、种苗快繁、规范化栽培、病虫害预测预报、产品质量检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工作。
“这不是一次走过场的‘作秀’,而是一场行之有效的创新开拓。”宁夏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说,“以前我们的专家都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现在科技服务团队根据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优化组合,拧成一股力量,根据市场需求,围绕产业创新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宁夏农科院的科技服务团队通过院地合作,在中宁县选定了4个服务企业,建成8个枸杞科技生产示范基地,推动了“三转”: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为企业现实生产力,科研人才智力直接转变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力,院地合作平台逐渐转变成为企业科技孵化器。
在服务团队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中杞公司、百瑞源、大地生态、杞泰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集聚,纷纷在枸杞之乡中宁县“圈”地开发枸杞产业,使枸杞产业逐渐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模式向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与之相伴,院地合作也在枸杞之乡中宁县刮起“红色风暴”,宁夏农林科学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科技服务的重任。
“为了给我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的专家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接地气,以服务产业为重点,市场为方向,国家战略为动力,将科研部门、县域政府、经济主体串起来,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宁夏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说。
生荒地上种枸杞,优质苗木促发展
这里曾是一片生荒地,种粮无收、种树不活,如今火红的枸杞串“金”来,贫瘠土地变成“聚宝盆”,且建起全国最大的良种“苗木库”,枸杞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国。
2013年,宁夏中杞贸易有限公司在中宁县宽口井天景山流转1.5万亩山坡地,在生荒地上种植枸杞。基地沟梁交错、土壤贫瘠,灌溉水资源缺乏,劳动力严重短缺。宁夏农科院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管理技术:枸杞种植依附地形,开沟种植;种植“宁杞1号”“宁杞7号”、黑果枸杞、黄果枸杞等高品质的枸杞新品种(系);灌溉全部采用高效节水的滴灌方式;田间耕作全部使用旋耕机、施肥机、植保机械,实现机械化操作;病虫害防治采用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无害化防治技术,使枸杞生产过程可控制,质量可追溯,产品达到出口枸杞质量标准。
中杞集团总经理贾登奇说:“我们在宽口井荒山上开辟了生荒地种枸杞,苗木成活率达到95%,并且实现了当年定植当年挂果。当年亩产枸杞干果25公斤,成龄后预计亩产可达300公斤。今年基地共种了600亩枸杞。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生产的枸杞无污染,1公斤最低卖到720元,最高可达2400元。以平均每公斤800元计算,卖出50%就是40万元。这才是第一年,产量每年递增,5年后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收入将在1亿元。”
说着,贾登奇又指着身后在山风中“微笑”的500亩连片枸杞苗:“这是我们和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建设的国家级枸杞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国家枸杞工程中心的专家从苗棚搭建、苗床制作、种条采集、温棚光温湿控制等技术要点手把手指导我们,使我们的技术人员全面掌握了微型扦插育苗技术,将以前每年繁育一次种苗变成了周年繁育,有效地加快了种苗的繁育速度。今年繁育种苗500亩,苗木总量达1000万株,1株卖3元,除去1000万元投入,还可获2000万元经济效益。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的收益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且将宁夏农科院培育的枸杞新品种在这里快速繁育后,推向全区甚至全国。”
新品红果“展秀台”
“做农业必须有特色,这就要在简单的产品中注入高科技。”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宁县基地总经理吴生宝说。
为提高研发实力、树立企业品牌,近年来百瑞源依托国家枸杞工程中心的技术优势发展枸杞产业,在枸杞新品种选育、苗木繁育、规范化种植、深加工产品研发等领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
在中宁大战场镇花豹湾村的百瑞源有机枸杞基地,虽然已进深秋,可眼前依旧一片翠绿,点点鲜红压弯枝条。
吴生宝说:“这里是枸杞新品种成果转化的展示窗口,目前所展示的0901、0909、宁杞7号枸杞新品种(系)均是宁夏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
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曹有龙说,宁夏枸杞研究目前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中心围绕枸杞资源收集、新品种培育、栽培与耕作技术研发、功能基因与功能成分发掘、枸杞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专用机械研制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先后转化应用100余项科技成果,科技贡献率超过50%以上。去年,该中心承担实施了自治区枸杞育种专项,收集了近2000余份枸杞种质资源,获得杂交群体19499株,优选出50份新优品系,0901、0909便是其中之一。
基地上种植的这两个新品系,特别是0909,果实颗粒大,最长达到3.8厘米,单果重达3克左右,茨农喜庆地称呼它为“小辣椒”。该品系不仅果粒大,而且皮薄肉厚,非常适合鲜食。吴生宝说:“我们公司在区试中就看到该品系的市场优势,与宁夏农科院签订了该品系使用权转让协议,使该项成果实实在在地在企业中得到转化。在夏季该品系鲜果每公斤能卖到300元左右,制干后全部为特级干果,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对于一般的枸杞树来说,两年树几乎没有收益,4年—5年才能达到亩产干果100公斤,可我们这些两年的树,亩产已达到了100公斤,产值过万元。”
吴生宝说,今年已在基地举行了三次大型现场观摩会,邀请了区内外管理部门、科研院所、林业部门以及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了参观,基地已成为参观学习的典型案例,更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辐射源。
戈壁深处演绎现实版“芝麻开门”
书写了“石头缝里种西瓜”的奇迹之后,宁夏农科院的专家们再次用科技“魔杖”演绎了现实版的“芝麻开门”,即使在戈壁深处,也拦不住枸杞果子片片“向红”。
在中宁县红梧山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的枸杞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区暨道地GAP认证基地,晒得黝黑的枸杞病虫害测报员王亚妮拿着手机正在采集病虫害数据。
宁夏农科院信息所研究员张学俭指着大地生态有限公司枸杞病虫害测报员王亚妮的手机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基于手机安卓平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移动无线通讯技术研发的枸杞病虫害田间智能采集无线传输系统。别看它小,功能却相当齐全,可实现枸杞10余种常见病虫害数据的定位采集、自动传输及真伪判读,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保证了防治方案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以前采集完病虫害数据后,要手工计算分析,现在通过田间智能传输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一键发送到宁夏农科院研发的枸杞病虫害网络监测预报分析系统,该系统可直接生成枸杞病虫害发生统计报表及发生程度分布图,省时省事。”王亚妮说:“过去我要6天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3天就轻松搞定。”
“这手机是我们身边的病虫害防治‘专家’。”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张道明说:“以前通过人工监测病虫害效率低,现在‘专家’就在身边,通过监测数据系统可及时作出防控方案。”
除了病虫害防治,农科院还为大地公司送来一系列的科技“利器”。
“我们这里是戈壁滩,鹅卵石遍布,土壤非常匮乏,不敢想象在戈壁滩上种枸杞而且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张道明说:“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买入大型捡石机,捡去大量石块,种植采用深开沟,施入有机肥,将枸杞种植在沟内,该项技术不仅节水,而且保证苗木所需营养,极大地提高了成活率,创下了戈壁滩上种枸杞的先例。目前基地已通过了GAP认证,生产的枸杞全部采用太阳能封闭烘干技术,有效解决了阴潮霉变、二次污染等难题,今年该基地共生产枸杞干果30吨,实现收入600多万元。”
小红果变身“高大上”卖出“黄金价”
一两枸杞卖价1200元,小小红果卖出了“黄金价”,靠的不是华丽的包装和广告,而是科技的支撑。
2014年,宁夏杞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宁县恩和镇秦庄村投资5200万元,建成枸杞标准化示范园。根据中心的技术指导,杞泰全程标准化种植;病虫害预警统防统治,杜绝农药残留,实现“零污染”;通过测定园区内土壤养分含量,做出精准平衡施肥,确保枸杞养分吸收率的最大化;安装滴灌设备,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水肥利用率最大化;引进新型太阳能枸杞制干机,含水量控制在13%以下,营养成分和维生素的损失减少60%,且无二次污染,有效提高枸杞的质量安全和等级,生产的枸杞全部达到出口标准。
“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耳听为虚,我们不仅将产品卖给消费者,更晒出枸杞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展示让消费者吃的每颗枸杞都心中有数。”杞泰公司副总经理雍政说。
雍政告诉记者,公司在每个角落都安装了生产加工信息传输端口,消费者只要上网,通过扫二维码或条形码,都能看到企业种植、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及环境,哪怕是身处国外也能一目了然。
“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欧盟、日本、美国等地,所以我们主打的是‘高大上’的产品。”雍政说:“每粒枸杞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品,100公斤枸杞中只出10公斤精品,230粒为一两的包装价格1200元。”
经时间洗礼,院地“联姻”在贫瘠的生荒地、戈壁滩掀起“红色风暴”,创造出一个个“神话”。
根据自治区枸杞产业发展规划,未来3年内,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将从目前的85万亩增长到100万亩,产值由目前的50亿元增长到120亿元以上。同时,枸杞加工转化率和产品出口率将达到25%和10%以上。院地合作创新的服务模式对宁夏及全国枸杞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