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太阳刚一露出山尖,陕西商洛镇安县回龙镇和平村的村民尹伦贤给村委会做完早饭,就拿着锄头到山坡精心护理核桃板栗园。她将这29亩核桃板栗园看作一家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扩盘、防虫一点都不马虎。之前,这一山的核桃板栗园由于疏于管理,还是一面荒坡。村上实施“三带四联”,成立林木昌茂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在册贫困户纳入进来,还给她安排了村上公益性岗位。她感激地说:“今年光伏分红4000元,给村上做厨每月1200元,家里还养了10头大黑猪,年跟前也能有2万元收入,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
在镇安,像尹伦贤一样,通过“三变”改革正逐步摆脱贫困的人不在少数。
镇安县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2.05万户6.1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1.2%,多年来发展受掣,短板太多,脱贫难度大。近年来,镇安县全力聚焦脱贫攻坚战,创新将“三带四联”扶贫模式作为推动“三变”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带”出了新气象,“联”出了致富路,打造了具有镇安特色的“三变”改革样本。“三带”牵线农村焕发新气象
深冬时节,镇安的农村并没有以往的清闲,田间地坎,挖土栽桑;核桃园里,刷白防虫;板栗林下,疏林科管;生态茶园,施肥扩盘……山坡上,河沟边,到处是一派火热的劳作新气象。
“以往种茶,我们没技术,担心管理不好,茶叶没人要,现在有公司负责,肥料、茶种不用管,茶叶交到公司或合作社直接领钱,这是多好的事呀。”12月13日,达仁镇象园村生态茶园里,正在扩盘作业的村民闫世品说,这几天在象园村是找不到闲人的。
脱贫攻坚进入深水期,深度贫困地区如何破解贫困群众缺乏收入支撑脱贫难、发展产业抵御市场风险难、壮大产业缺乏平台筹资难、实现稳定持续长效增收难、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难的“五难”问题?从2016年开始,镇安县借鉴贵州“三变”改革经验,立足县情实际,创新提出了“三带四联”脱贫思路,将识别入库的2.05万户贫困群众精准划分为自主发展型、社会兜底型、“三带四联型”,将1.3万户作为“三带四联”主攻方向。
准扶贫,产业是关键。镇安县结合县情实际,探索推行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的“三带”方法,首先解决了扶贫载体问题。青铜关镇丰收村九组的贫困户张自新,由于儿子骑车出事花费十几万元,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青铜关镇远健养殖合作社和张自新签订产业带协议,合作社垫资为他提供猪仔,实行分散养殖订单收购,并定期上门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张自新一年出售生猪收入四五万元。仅远健养殖合作社一家,今年先后带动丰收村23户贫困户发展黑猪养殖,年出栏生猪850头,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取得了贫困户增收和合作社增效的双赢。
目前,镇安县共认定71家企业、156个合作社、148家村级产业发展公司作为带动主体,带动1.3万户贫困户实施产业脱贫,脱贫效果日益显现。“四联”搭桥捆绑利益共同体捆绑利益共同体
“三带”解决了产业扶贫的载体问题,如何将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三社”和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企业用工、资金筹措、用地等问题,又能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最终脱贫致富?
镇安县创新实施“联产”“联股”“联营”“联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一户一策,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在“三带”产业链上,吸纳贫困户土地流转、就业打工、联合生产,实现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同时,镇安县还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项目资金等整合量化,集中投入到经营主体形成股权,企业按照资金投入和股权比例,捆绑贫困农户,按照股权兑现分红收益。针对失能弱能等边缘贫困户,政府通过对公益性建设项目进行投入,吸纳贫困村和贫困户入股,并提供部分贫困户就业,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云盖寺镇岩湾村一组村民刘云山因残致贫,他以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晖腾腊肉公司,每年可分红4000元,妻子在晖腾公司务工年收入2.4万元。在村上盛泰农业公司“借鸡还蛋”帮扶模式下,刘云山还养了50只鸡,收入约4000元左右。现在,老刘家的土坯房也在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下进行了改造,已经实现稳定脱贫。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记者采访的几组不同层面的数据,就能看出镇安县实施“三带四联”扶贫的成效来:
岩湾村两年来通过“三带四联”发展或引进腊肉制作、土鸡散养、红豆杉种植等产业公司,实现86户343人稳定脱贫,脱贫群众产业发展持续稳定。
镇安晖腾腊肉特产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以前还是只有7名工人的小作坊,通过“三带四联”解决了融资难、用工难、基地难的问题,已发展到固定工人40人,辐射全县2000农户其中贫困户372户发展受益,公司腊肉系列绿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仅在国内热销,还远销加拿大,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龙头企业盛华公司带动镇安象园茶发展到6镇42村6000多户9万多亩,根据贫困户不同情况,通过“联产”“联股”“联营”“联业”带动338户1041人贫困户发展茶叶,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实现了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三变”改革增强扶贫新动能
镇安县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和“天然药库”,种桑养蚕历史久远。近年来,镇安县以“三带四联”为抓手,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大力推行“三变”改革,着力解决群众脱贫“干啥”的问题、“领路”的问题、“靠谁”的问题和“落实”的问题,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了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成为贫困地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典型样板。
该县紧紧围绕茶叶、蚕桑、板栗、中药材、油用牡丹、红豆杉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通过“三带四联”,通过“支部+企业+贫困户”“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党员+贫困户”“政府+土地流转+反租倒包+订单酬金”等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盘活了农村闲散的土地林地资源,把贫困户牢牢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捆绑在经济组织上,真正让贫困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资金入社得股金、订单生产得定金,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同时,还让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促使龙头企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据统计,2017年镇安县围绕绿色产业脱贫,已累计建成茶园5万亩,年产茶叶380吨,产值1.5亿元;建成食用菌基地2600亩,栽培食用菌3000万袋;累计发展中药材8.5万亩,建成油用牡丹观光产业园1.5万亩,种植红豆杉6500亩。
同时,该县把发展做强生态旅游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强力推进文旅、农旅融合,精心打造以金台山、塔云山、木王森林公园、云盖寺古镇、磨石沟五大旅游精品景区为主的全域旅游线路,推行“支部+旅游景区+贫困户”的模式,以支部为纽带,引导贫困群众围绕景区配套发展休闲娱乐、特色产业、工艺品制作、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等旅游服务业,让贫困户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得酬金。县上推行“旅游+互联网”运营模式,围绕云盖寺古街,发展农特产品店70多个,电子商务中心20个,带动了15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去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突破2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