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在贵州风生水起,成为众多企业纷纷投资的热门产业。而作为大健康产业源头的中药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我省中药材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种、加、销全产业链迈进,打通了上、中、下游产业通道,促进中药产业向集约式、集群化发展。
种植为先还是市场第一?
近日,贵州乾琳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先奎正着手白芨种植,根据他的计划,将种植200亩左右。
伍先奎缘何对白芨情有独钟?这与市场息息相关。在此之前,他以党参种植为主,白芨、重楼、人参等为辅,但随着市场进入低迷期,党参价格一落千丈,大多药商在观望。此时,多数药商高价向他购买白芨,但种植时间短,面积小,他无法提供货源。之后,他与相关科研单位签订了协议,获得白芨组培的专项技术,准备大规模种植白芨。
他说:“现在白芨种植规模小,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因为白芨每亩投资达到2万元左右,一般老百姓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其收益高,3年后投产,可带来双倍的利润。”
在我省,与伍先奎一样从重种植向重市场转变的人很多。随着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中药材大省地位日益凸显,把握市场成为抢占中药材“蛋糕”的先决条件。而着力解决药材销售迫在眉睫。为此,我省开建武陵山、乌蒙山、龙里西南药都、西部药都等多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承载了贵州中药材流向全国各地的重担,让中药材产业从重种植向销售转变,解决了贵州有药无市的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催生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中药材质量。
贵州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着力解决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实现中药农业、工业与商业“三驾齐驱”,真正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贵州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