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昆明滇池畔再现“插秧忙”(图)

   日期:2019-05-15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    浏览:745    评论:0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发展不再是一味模仿城市,而是守住生态,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呈现一幅鲜活灵动的图景,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安放梦想之地。

  今年“五一”节,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沙堤村的余家沟下村一片沸腾:伴随着秧老鼓、舞龙、耍狮的表演,村里数十名妇女们头戴草帽、挽起裤脚,走进水田,弯着腰种下一排排秧苗。

  这是沙堤村第二届“插秧节”暨“开秧节”活动,当天许多市民及游客也闻讯而来,挽起袖子和裤脚,亲手插下一株株秧苗,感受田野种植的乐趣。

  沙堤村希望通过恢复百年渔村的半耕半渔传统,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何重走“老路”?

  “不种花、不种菜,哪里来的收入?”

  “栽秧不是重走老路了吗?难道要倒退发展了?”

  2018年初,当沙堤村提出将逐渐减少种花种菜、重新栽秧种生态稻谷的倡议时,全村人议论纷纷,都觉得不可理解。

  沙堤村是滇池边的百年渔村,半耕半渔是村里延续了多年的传统。十多年来,随着蔬菜和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水稻种植,转而建起了蔬菜、花卉大棚。种菜、种花让村里富了起来,家家户户拆了土基房,盖起新楼房。

  “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工作很难做,只好一家家去解释。”沙堤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郑坤明说,种植生态水稻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加大保护滇池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想通过生态种植,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了消除大棚蔬菜花卉在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过度施用带来的污染,村里决定用余家沟下村环湖路边上的部分农田进行传统水稻种植试点。

  此外,这些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蔬菜花卉种植规模盲目扩大,产品滞销导致农民收益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这种状况,沙堤村村组干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种菜种花在短期还有经济利益,但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这里靠近滇池,紧挨着古滇名城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先天优势。”郑坤明向村民细致描绘了村里的未来发展前景:通过种植生态水稻、套养谷花鱼,展示高原特色渔业文化和传统渔耕文化,开展生态农业摄影、农产品展销、生态鱼虾和泥鳅捞捕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在村干部的解释和动员下,部分村民被说动。2018年3月9日的这一天,至今让村里人记忆犹新:村民们拆除自家田里的花卉、蔬菜大棚,亲手拔掉自家的“摇钱树”,通过土地整理,种上了生态水稻。此次生态水稻种植试点面积为60亩,不施农药化肥,采取承包方式交由专业人员管理,栽完秧后投放谷花鱼苗。

  “老路”上蹚出新意!

  “插秧节”上,54岁的桂丽妈站在水田里,弯着腰飞快地插下一株株秧苗。去年,她家拿出7分多地来试种水稻,在村里的支持下,卖生态稻谷收入7000多元,这还不含承包费。

  “没想到水稻收入不亚于种菜。”桂丽妈乐观展望,她家还有2亩菜地,如果发展势头一直这么好,明后年计划全部种上水稻,也许以后还可以考虑开办农家乐。

  去年沙堤村村民恢复传统水稻种植、套养谷花鱼的首次尝试,不仅在净化水体、助推乡村旅游上取得了成功,还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对于更多村里人来说,种植生态水稻正成为记得住历史、守得住乡愁的载体。

  “十多年没有栽秧了,但手一点都没生。”37岁的杨春丽和村里的伙伴们今年也加入了插秧志愿队。田埂上,一位大爷正在和栽秧妇女们对调子,时而高亢、时而清丽的歌声回荡在田间,诙谐幽默的调子让大家欢笑不止。

  “我们都不会对调子了,只有老一辈才会。”参加今年的栽秧活动,让杨春丽唤起了童年的回忆:栽秧、对调子、上树摘果子、下河捞鱼、田间奔跑嬉戏……

  “第一次带6岁的女儿感受泥土,感受粟米五谷。”在昆明工作的余龙这天也带着孩子来体验种水稻,看到孩子在稻田里手足无措的样子,禁不住在朋友圈发文感慨。

  沙堤村去年开始举办的插秧节、渔米节活动,正以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今年的插秧节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及游客前来参加农事体验、观光、摄影,仅一上午的人流量就突破2000多人次,成为“朋友圈”里的网红。今年水稻种植试点在60亩稻田中栽种了红色、黄色、白色和绿色等彩色水稻,将绘就出一幅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滇文化为主题的稻田画。

  “明年计划生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郑坤明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给村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沙堤村立足滇池治理,通过农业节庆活动,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打开乡村旅游发展市场,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推动沙堤农村经济的产业转型。

  打造“百年渔村”名片。

  沙堤村地处滇池南岸,环湖南路穿村而过。全村辖区内共有8个自然村,总人口3865人。为了保护滇池,沙堤村在“四退三还”及退耕还湖政策下,全村原有耕地面积从2964亩减少为1833亩,人均耕地面积0.48亩。

  耕地面积减少,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减少。除了在现有土地上种植,经过多方努力,沙堤村与环境治理企业合作,采取当地用工的形式,参与滇池治理。9月的开湖季,公司免费为村民提供渔船和办理捕捞证,在晋宁“开渔节”期间出售自己捕捞的鱼虾。平时,村里150名村民是公司员工,用30条作业船轮流在滇池边巡逻、取缔违禁渔具、打捞垃圾等,曾经的“渔民”变为保护滇池的“卫士”,在保护滇池的同时,促进了村民的增收。

  年全村人均收入1.4万元,以后发展乡村旅游了,收入还会再提高。”郑坤明表示,沙堤村这个“百年渔村”,不仅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滇池情结,更积淀了深厚的渔耕文化内涵。

  走进沙堤村,村文化广场的四周墙壁上,一幅幅滇池打鱼的大幅彩色绘画引人注目,旁边则是沙堤村渔耕文化的村史介绍。村里路面整洁干净,小河边杨柳依依,微风徐来,清新怡人。近年来,沙堤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整治,幼儿园、客堂、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通过路面翻新、卫生整治等措施,曾经的乡村土路全部改为水泥路,曾经浑浊的小河沟经过疏通整理变得清澈许多,整个村子焕然一新,展现出滇池湖畔渔耕农村的新风貌。

  “下一步,这些楼房要全部改造成传统民居,开展特色农家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郑坤明指着稻田边一排楼房说,现在村里已经做了全面的规划,将通过恢复原先的传统水稻种植,一步步打造“百年渔村”,再现滇池南岸“三春杨柳、四围香稻”的鱼米之乡景观,推动特色乡村旅游发展。

  生态好了,村里美了,人气旺了,产业强了,农民富了,村民就能看到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沙堤村的大胆创新尝试,为更多滇池沿岸的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