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的一位农民,30年前凭什么能领到安徽省霍山县发给他的工资?安徽大学的著名生物学教授,为何多次给这位农民写信寄钱?这位教授,又为何“上书”当时的湖北省省长?
昨日,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王正荣研究员率队的考察组,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由英山铁皮石斛(hu,音湖)牵起的跨省情缘,以及英山重振石斛产业的新鲜故事。
野生铁皮石斛,是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名贵中药材,素有“中华仙草”美誉,每公斤售价高达三万元,英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产地之一。
10月下旬,为考察这一珍贵药材,王正荣与孙代华、刘辉等专家一起,来到英山县吴家山境内大别山主峰,找到了当地最有名的采药人、71岁的刘正言老人。
见到省里专家,老人激动不已。他讲述了30多年来自己帮助安徽霍山采集野生铁皮石斛,并与安徽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结缘,以及老教授给时任湖北省省长写信提建议的故事。
原来,与英山相邻的安徽省霍山县,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瞄准石斛产业,并大力发展人工育种,目前全县种植已达2000多亩,年出苗1亿株,年产量5000公斤以上,被命名为“中国石斛之乡”。
而英山尽管资源丰富,但石斛产业一直没能发展起来,这让刘正言感到十分遗憾。
鲜有人知的是,霍山打造“中国石斛之乡”过程中,却曾长期向湖北药农“借力”。
刘正言老人正是当年霍山石斛育种时期的见证人。在刘老家里,保存着这样一份早年的文件:“霍山县医药公司为开展石斛资源普查,采集标本,聘请有采集经验的英山县雷电公社药农刘正言同志担任采集工作,工资每月30元……”。
因研究石斛,刘正言与安徽大学生物学系教授王立安结下深厚友谊,两人常书信往来,刘老多次给王教授寄去石斛,王教授则寄来钱表示感谢。热心的王教授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专门写信给时任湖北省长郭振乾,建议湖北尽快采取措施,对英山的野生石斛严加保护,并适当投资开发。
但20多年过去了,由于投资成本大等原因,英山石斛产业发展缓慢,到去年为止,仍处于原始的初加工状态。“我们来考察石斛,就是给您带来好消息的!”王正荣对刘正言老人这样说。听到这话,老人振奋不已。
王正荣所说的好消息,就是英山石斛产业将迎来巨大转机。去年下半年,湖北省国资委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决定帮助英山引入资本与技术,大力发展英山石斛产业。目前,这个帮扶项目的实施单位省医药工业研究院,已带着技术进驻大别山,并引入了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英山县紫楹石斛产业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建立产业园区。
海特生物制药董事长陈亚介绍,石斛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目前已投入5000万元。眼下,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落成,面积100亩,过去几近荒废的沙土田,现在成了种植石斛的风水宝地。下一步,将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力争将种植扩至1000亩,带动农民致富,打造英山新的支柱产业。
他们有信心,在不远的未来,英山成为真正的“铁皮石斛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