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阳很多生猪养殖户真切地感受到这种“错失机会的痛楚与悔恨”——当猪价“报复性”上涨,自家的猪舍里却是“空空如也”。
有业内人士预计,在最近的一轮“猪周期”中,作为贵阳市猪肉的主要供应基地,开阳县有六成的生猪散养户“没挺住”,家家都有三五头猪的情况不复存在,“更为不幸的是,他们基本都是倒在猪价上涨的前夜。”
“这两年,猪价低迷对养猪户挫伤很严重,很多人卖出30头猪的钱换不回养30头猪的饲料。” 开阳县农业局负责畜牧养殖的工作人员说,这期间,大批散养户由于抵御风险能力低、城镇化推进、饲料价格持续走高等多种原因相继退出。
熬不起 遭遇“猪周期”,开阳县六成生猪散养户被挤出市场
“不像以前了,今年就只养了一头,过年自己吃。”家住乌当区水田镇翁蓬村的唐建年告诉记者,在前几年,家里一直还是养着三五头猪,平均一头能赚500到600元。“现在养猪越来越找不到钱,加上女儿也出去打工了,种的包谷也喂不起了。”
在翁蓬村,和唐建年一样的农户还有很多。“我们全村大概120户,过去百来家养猪的现在只剩40来户,减少了差不多70%。如今规模户也只剩下两家。”作为村里的兽医,走村串户的宋国亮对村里养猪户的情况十分清楚。据他介绍,早在2012年村里有能繁母猪的散养户有6家,今年只剩1家了。由于养猪的人减少,宋国亮给猪看病的生意也不如以前,“过去平均1个月要帮10户的猪看病,现在一个月下来也就1家了。”
散养户的大批退出并非只存在于翁蓬村。作为生猪年出栏量占贵阳市总出栏量30%以上、以生猪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开阳县,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前面的三晏组,上次猪价上涨的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养个3到5头,今年几乎都不养了。” 开阳县楠木渡镇临江村,养猪户杨非说,自己虽然熬过了猪价“谷底”,但也将养殖规模从原来的700头缩减至了400头。据一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开阳县在这次“猪周期”U型谷底被挤出的散养户达到六成。
养不起 饲料价格上涨,成为压垮散养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2年冬至刚过,猪肉价格开始直线下滑,那时候感觉像坐过山车,很多人都受不了。”杨非妻子回忆道。虽然已有十二年的养殖经验,谈到去年年底猪价的“谷底期”,她坦言“哭了好几天,差点要放弃。”
“我们最后只能抱着70头能繁母猪撑着,但很多人不像我们养猪这么多年了,他们撑不下去。”在杨非看来,许多散养户的退出是因为长期的亏损导致的养殖信心挫败以及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随着贵阳市城镇化推进加快,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增多,也成了养猪散户减少原因之一。
“兄弟五人本来都养猪,现在除了我都进城打工了。”家住楠木渡镇临江村的刘子昌,在去年也赔了40头猪,看着还有几十天就可以出栏的30头猪,他依然忍不住叹气。刘子昌说,这批猪出栏后,自己可能也会选择进城务工,“那样至少有个稳定收入。”
“许多人是自家种玉米喂猪,但随着土地流转,儿女出去打工,养猪就要多掏一份饲料钱。” 开阳县一牧业公司总经理认为,除了价贱伤农,去年以来的饲料上涨,也成为压垮许多散养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贵州省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4年,饲料价格同期价格上涨了0.9%。
亏不起 面对再次入市的机会,生猪散养户变得更加谨慎
“经历了这两年的下跌期,很多散养户对猪市信心受到挫伤,再次入市会比前两年谨慎很多。” 开阳县康健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说,从目前市场来看,购买仔猪的散户虽然存在,但多数会选择自繁自养,“这也是趋向理性的一种表现。”
“养猪的不赚,肥了一块田。”这句是贵阳市开阳县冯三镇上流传的一句老话,也是当下贵阳市大部分养猪散户的真实写照。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养猪只是为了浇肥和供自家吃。张健认为,随着“猪周期”的变化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未来规模户和散养户的比例也将会不断改变。
在无法预测的“猪周期”之下,也有人找到了新的规避风险方法。
去年年初,和许多人一样以为猪价会“翻身”,家住冯三镇的黄文友从银行贷了三万元款,自繁自养了近70头猪。一年下来,因为养殖经验不足,到今年年初只留下了15头母猪,亏了近8万元。今年初,经过一段时间思考观察后,他在开阳县政府的“撮合”下,和台农企业签订了“1515工程”协议,饲料和猪仔由台农公司提供,每头猪可保证盈利150元。“虽然比不了猪价上涨的时候赚得多,但能旱涝保收。”黄文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