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神器”运行一周来,已吞下300多公斤厨余垃圾,产生10多公斤肥料,并促使不少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不过,如何能让厨余垃圾处理机持续运行、发挥长效作用,并在其他小区推广,依然是个待解的难题。
100公斤厨余垃圾
可产生3到5公斤有机肥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蓝山四季小区,正碰上拎着一袋厨余垃圾出门的潘明虚依伯,记者跟着他来到了位于10号楼的这间神秘小屋。
在小屋内,记者看到这台白色的厨余垃圾处理机有近2米高,机身左侧贴着的标签上写明了可降解的餐厨垃圾种类:水果蔬菜、各种肉类、鱼和鸡骨、鸡蛋壳蟹壳、面条和谷物等。
工作人员接过潘依伯手中的红色垃圾袋,将厨余垃圾倒进收集桶内,进行分拣。“有时候会有一些塑料纸啊,牛奶罐啊,这些没法分解,都得拣出来。”经过仔细“检阅”,厨余垃圾被倒入厨余垃圾处理机,开始了被转化为肥料的过程。
在场的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主任方垂弘告诉记者:“简单来说,整个处理过程就像是我们平常在家里蒸馒头。厨余垃圾进入机器后,通过温度和菌种的协同作用,并经搅拌,产生化学反应和物理催化,最终变成有机肥。”
方垂弘表示,这台机器一次可以“吃”大约300公斤的厨余垃圾,从消化到出料,大约需要一天时间。为了保证机内菌种的活性,每次出料还必须留一些在机内,让其继续催化。
记者了解到,这台机器的出料率为3%至5%,自20日开始运行一周来,共吞下了315袋居民送来的厨余垃圾,每袋垃圾约重1公斤,共产生了10多公斤有机肥。而这些有机肥已近“走进”居民家中,成了花肥。
无害化处理
居民生活不受干扰
一提到垃圾处理,不少市民肯定会担心那难闻的气味。对于厨余垃圾处理机的入驻,蓝山四季小区的居民也曾担心,会由此造成难闻的气味。这一点,作为设备管理运行方的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也进行了充分考虑,他们将机器的排气管接入下水道,气味从此排出,避免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让无害化从一而终。记者采访时近距离接触厨余垃圾处理机,也没有闻到异味。
说起这台机器为何落户蓝山四季,省环保志愿者协会该项目的负责人张锦胜告诉记者:“我们这台机器,采购自深圳,靠着中央财政支持的近40万元才最终落地,其中购买机器的费用和运费就花了十几万元。放在哪个小区,当初确实让我们很头痛。”经过近半年的考察,考虑到蓝山四季小区环保志愿者众多,有着较好的垃圾分类基础,而且该小区物业、电工十分支持,并愿意无偿提供约30平方米的房间。“最终,机器在此安家落户。”
“现在看来,把厨余垃圾处理机安置在这,是正确的选择。”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一负责人表示,机器运行没几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热情很高,“因为经费紧张,我们只在小区一期设置了8个厨余垃圾桶,二、三期目前还无法全面铺开,这还让不少居民颇有意见:‘扔一点垃圾要跑那么远!’”而这也达到了省环保志愿者协会设置这台厨余垃圾处理机的初衷之一——促进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持续运行与推广成难题
首台厨余垃圾处理机的运行成效虽然不错,但其持续运行与推广仍然是个难题。
方垂弘告诉记者,这次依靠财政支持才引进了这台机器,随着越来越多居民加入到垃圾分类中,后续还需要电费、维修成本、增设厨余垃圾桶等持续、大量的投入,这也成为机器持续运行的障碍。同样的原因也让这一项目在其他社区的推广成为难题。
一位环保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处理目前还只停留在宣传的层面,福州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而此番在蓝山四季试点降解设备,可以说迈出了厨余垃圾处理的关键一步,但后期能否坚持,还需要各部门的共同支持。“比如后期机器的维护成本、机器运行电费,加上居民积极性的调动,良好氛围的持续,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也希望发动更多的爱心企业家和市民参与其中,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让更多居民能够享受到厨余垃圾变身有机肥料带来的好处,并养成垃圾分类这一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