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不仅为数以亿计的农户生产提供了从业的保障,也为新型经营主体从事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自身也从集聚资源要素的角度在非农传统产业转型提质中迎来了新的机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测算,仅由于膳食结构中肉蛋奶增加一项,每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就增加饲料用粮75公斤。目前,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400万吨、肉类80万吨、植物油50万吨。旺盛的农产品需求,为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提供了发展的新前景。
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
判断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有两个关键指标,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农民收入。从2014年情况看,我国农业形势呈现出新的亮点:
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实现了十一连增。2014年全国粮食产量为12142亿斤,人均超44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0公斤;2014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为64934亿元,同比增长6.4%。
农民收入增幅有望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望回到3:1以下。2014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7%,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8个百分点。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3:1,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望自2002年以来首次回到3:1以下。
现代农业发展新挑战
当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两大新挑战。
国民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面临趋紧态势。如何在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双放缓中,尽快提高农业的劳动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球农业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成本优势明显,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4年1~11月,全国累计进口大豆628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3%;进口谷物及谷物粉1714万吨,已比2013年全年进口的1458万吨增长17.5%,已占到2014年国内谷物产量的3.07%。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农产品成本优势明显,资源性农产品到岸税后价已全面低于国内农产品批发价或到港价,且价格持续走低,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巨大冲击。
据农业部市场司数据,2014年7月,国内每公斤大米、小麦、玉米到港价或批发价已分别比进口到岸税后价高0.14元、0.4元和0.68元,大豆到港均价比进口到岸税后均价高12%,猪肉、牛肉、羊肉集市均价更比进口到岸税后均价高49%~53%。2014年11月17~23日,国际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大米价格又分别同比下跌16%、12%、21%、18%、8%和5%,与国内农产品相比竞争力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
从政策环境看,中央始终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良好政策机遇。
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并就如何抓好“农村这一头”,提出了“五新”要求: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五新”的要求,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目标。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将更加有效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农产品、特别是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也会刺激各类新的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从产业发展看,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对各类主体投资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面临良好的产业机遇。
从横向看,过去传统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产业,以产品生产为主;现代农业则包括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恢复、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不仅仅表现为产品生产的特征日益凸显。农业部加工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有180多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万家。
从纵向看,过去传统农业的范畴主要包括从种到收,仅仅是单一的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包括从产前生产资料投入,产中社会化服务,到产后的收获、加工、流通、贸易、营销等各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条。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的16.7%;从业人员2298万人,其中70%以上是农民,农产品加工横跨三次产业,在带动就业增收和满足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非农传统产业处于买方市场、产业相对饱和、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亟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而农业产业总体处于卖方市场,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前景可期。
现代农业发展新定位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属于“四化同步”的“短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发展现代农业任务艰巨,最重要的是实现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两方面目标。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目前,全国粮、油、肉年消费量分别达5.5亿吨、2400万吨、8000万吨左右,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巨大的消费量需要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首先确保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农产品基本供应。就需要把农业资源、各种力量聚焦在提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从统计数据分析,农业经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3年农民8896元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的仍占42.6%。现代农业的定位,除了解决农业问题外,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参与、农民的受益,现代农业再发展也不完整。
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
11月6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聚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个大的方面,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创新的指南。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需要在两方面有新突破。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突破经营规模的限制。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情况下,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经营权有序流转、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具有伟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户均经营规模7.5亩的现状已不适应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需要,农户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了再次分离的必要和条件,也能够产生多重效益。
培育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突破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制约。目前我国有2.6亿农户,他们仍是农业生产的坚实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这2.6亿农户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这一前提下,需要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坚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其目的在于:
一方面各类经营主体、各种经营方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有特色、各具优势,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基础千差万别,哪些地方适用什么经营形式,哪种主体具有生命力,需要从各地实际和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出发,尊重市场主体地位,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