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主粮化这一提法目前还只是农业部部门意见,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及成为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的共同倡议;对于农业部匆匆改写主粮定义,不少人士表示不解。
土豆主粮化之路不顺利 暂不新设补贴
土豆跻身主粮界的道路看起来并不太顺利。农业部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抛出土豆主粮化战略后,收获了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的回复,还有不少专家争资源争政策等质疑。农业部最近又作出详细解释,表示这是“科学决策”的结果。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并没有听到对土豆新设补贴的说法。
据财新记者了解,这一提法目前还只是农业部部门意见,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及成为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的共同倡议。
主粮界拟推新面孔
土豆学名马铃薯,故乡是南美,在中国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面积达到8000多万亩。实际上,马铃薯早已在中国粮食统计口径中,并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土豆生产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由于饮食习惯不同,马铃薯在中国主要做鲜食菜用。
中国讲粮食,分为大口径、中口径和小口径。大口径是指谷物、大豆、薯类,中口径指谷物、大豆,小口径单指谷物。主要是三大主粮,小麦、稻谷、玉米。2013年底,中国综合考虑了未来的供需情况、生态压力、资源瓶颈等情况,确立了新的粮食安全战略,由过去的“保全部”,更新为“保谷物”,其中,重中之中是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抛出土豆主粮化战略,让不少专家觉得有些困惑。
土豆主粮化战略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目标,把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在中国人一日三餐中占主要比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解释称,“平常吃饭端在手里、拿在手里的叫主粮,放在中间盘子里的都叫副食或菜肴”。
农业部针对舆论种种议论,针对性回应了几点。强调土豆生产节水、节地、节肥、省药,扩大面积的基本原则是不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争地,重点是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搞土豆主粮化也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马铃薯主粮化是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补充,是“锦上添花”,顺应中国老百姓吃饱吃健康吃营养的需求。
土豆蒸馒头的技术创新
对于有400多年历史的马铃薯在中国没有成为主粮,是不是缺乏“群众基础”,农业部也做了解释。
潘文博认为,这既有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因素,也因为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对适合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选育不够,相应的加工成主食的配方、工艺和设备研发不够,产业化开发滞后。
戴小枫则说,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突破。马铃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馒头、面条等主粮化产品时,存在成型难、饧发难、硬度大和面条易断条、不耐煮等问题。目前,中国农科院已经成功研发出马铃薯全粉占比为40%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全粉占比为35%的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并初步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同时,还研发了马铃薯馒头自发粉、马铃薯面条复配粉等系列产品,“以后,老百姓在家也可以制作马铃薯馒头、面条”。
土豆战略谁受益?
不过,显然,许多人士对此解释并不买账。“土豆就是土豆,若是依市场机制,说它是主粮也无妨。如此隆重,如此辩解,是否在打争夺政策的主意?很难理解如此匆匆的改写主粮的历史定义。”粮食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微博公开质疑。
一位专家则认为,农业部提出土豆主粮化战略,背后有从科研到生产、经营的产业利益的推动。
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大寨党总支书记及大寨集团董事长、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就曾提出议案,建言尽快确立马铃薯的主粮地位、加大脱毒种薯扶持推广力度。她表示,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龙头企业,已在马铃薯新品种培育、脱毒种薯规模化生产及推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只要国家象对待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一样重视马铃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中国的马铃薯在种植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可望实现产能翻番,为粮食增产、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富民强国做出巨大贡献。
而在一些专家看来,发展产业大可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运用国家政策手段,效果未必好。
潘文博告诉财新记者,接下来农业部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土豆主粮化战略,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品种选育,三是加强产品工艺、配方、设备研发,四即做好宣传推广,“老百姓的消费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