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海九江渔民的绝活之一,“数鱼花”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伴随着人工培育育苗技术的应用,该技艺从上世纪70年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传承九江地区这一独有的工艺,近日,九江镇相关部门计划申请“非遗”,相关准备工作目前已开始。
老渔民:最盛时期三四百人同时忙碌
史料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江乡取得了朝廷装捞鱼花的专利,垄断了“鱼花业”,经过数百年的生产实践中,九江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装捞鱼花和培育鱼苗的技术,这就是“数鱼花”。
九江镇水厂协会会长陈杰明介绍,“数鱼花”要在初生鱼苗在孵化4-5天之时举行。传统鱼苗培育过程包括了鱼花装捞、筛选分类,其中又分为预测、分辨、设埠、装捞、撇花、开鱼花、清塘等,其中预测、撇花最考技能。
今年68岁的陈锦均,做过近30年的“数鱼花”工作。陈伯回忆,在人工孵化鱼苗出现之前,九江江段、河堤人流不绝,最多时候有18个装鱼苗的箩被安置在九江段的河面,近三四百人同时不停忙碌,“一箩一次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尾。”
至1958年,家鱼人工繁育成功,1962年,当时的公社鱼苗场相继人工孵化养殖鲢、鳙鱼、草鱼、青鱼等鱼苗,从此,九江逐步结束江河装捞鱼花的历史。
谈传承:学习至少一两年 时代也在变
为何九江河段盛产鱼花?陈伯介绍,与九江相邻的西江鱼每年2-3月在西江上游的肇庆等河段产卵,通过近5天的时间顺江而下来到九江河段,此时的初生鱼卵通过江水翻滚等作用下破卵而出成为真正意义的鱼苗。同时,由于九江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等因素,鱼卵孵化早于内地一个月的时间,才有了九江“鱼花”的市场基础。
“鱼花细入发丝,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它们按照种类分离出来,而且要求存活率,最少要通过一到两年的专业学习才行,如今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而且时代也不太需要这种传统技术。”陈伯介绍,仅在“数鱼花”技艺上,在上世纪60年代九江曾有近百人掌握这门技术,但如今已经不足10人,陈伯已是九江“数鱼花”工艺少有的传承者之一。
据悉,该镇申报的“江河捕捞传统工艺”非遗已获南海批复,而其中的“数鱼花”工艺该水产协会正计划联合当地文化部门单独提出申请“非遗”。
“数鱼花”指通过特殊的捞鱼花器具,将生长于西江的初生鱼苗人工取回后按种类分离的工艺。清《广东新语》记载,“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其中数鱼花可以称之为九江人的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