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台经同三高速到栖霞,驶离高速后不远处路边厂房上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泉源)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公司董事长姜延泉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他致力于打造中国苹果第一品牌,基于这一目标,他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敢闯敢拼市场经济中的冲浪者
姜延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勇于冲浪的先行者,1983年,18岁的姜延泉开始收苹果到东营、淄博、浙江等地去卖,返回时在从当地购买土特产。“当时来回都很累,每次回来能剩下200到300块钱就很高兴了。”姜延泉说。
创业之初,果品销售难是姜延泉最头疼的事,由于没有好的储存条件,造成了费用和成本的增加,姜延泉下决心建一座保鲜库,他便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在龙口市注册成立了“龙口市泉源果品经贸有限公司”,当年建成了两座储存能力达5000吨保鲜库,苹果成熟时,他还专门拿出4个保鲜库免费提供给周边的果农使用,就这一年他让当时存货的果农均净收入提高了2000多元。
姜延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经过艰苦创业,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个个体工商户到拥有总资产达1.5亿的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把创业的路越走越宽。现在的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拥有职工480人,建有20000吨果蔬气调保鲜库和15000吨冷风保鲜库,总储存规模达到35000多吨的民营企业。
转移阵地二次创业再展蓝图
“忍辱负重,并非失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是成功。”这是姜延泉的口头禅。
2002年,为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姜延泉把长远发展的目光投到了素有“中国水果之都”美誉的栖霞市,经过考察,选择了具有良好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松山),2003年初,注册成立了“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把公司从龙口迁移到栖霞,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二次创业。
“没有厂房,没有办公室,临时建了一个不到15平米的简易房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和宿舍。”姜延泉回忆说。姜延泉一个人在这座简易房里一呆就是一年半,直至公司基础建设全面竣工。在面积5.59万平方米的厂区里,把新办公楼、万吨果蔬气调保鲜库和5000吨冷风保鲜库建成后,他又率先引进意大利高科技先进设备,将果蔬储存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走进泉源的“加拿大专用车间”,车间内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摆放的果品礼盒以及苹果脆片吸引每一位来访客人的眼球。“苹果以红富士为主,有十几个品种,其中艺术果占到高端苹果份额的20%,售价每公斤要比普通苹果高2元钱。苹果脆片已经连续三年生产,年产量1000吨,主要销往大型超市、飞机、高铁等市场。”姜延泉说。
姜延泉介绍,泉源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欧洲、加拿大等4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各大超市,鲜果年出口量达5万吨,赢得了国内外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真正让中国苹果从泉源走向世界。。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
“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起来的姜延泉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2008年开始,姜延泉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果农收入走出一条新路。成立苹果专业合作社,先后与栖霞市6个县(市区),70多个村庄,1.96万户果农签订“苹果园基地建设协议”,建立3.78万多亩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帮助果农改善果园生产环境,配套果园基础设施。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2011年,泉源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苹果“基于物联网的可追溯系统”。通过“泉源物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和传感器设备,做到产品全程可追溯。“苹果从开花到结果套袋再到苹果加工运输,都能进行追溯。”姜延泉说。
自创业以来,姜延泉从来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先后为松山镇卫生院建设捐款5万元,松山镇派出所建设捐款7万元;为松山镇汉桥村街道铺设水泥路面捐送水泥600多吨,价值20余万元;为敬老院先后捐款8万元;为四川汶川地震捐款10万元,还多次为贫困学生和生活困难的人进行扶助。
姜延泉,一个将苹果产业做大做精的农民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