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纬30度黄金线、藏风纳气的大别山余脉上,浠水县散花镇董河村的千亩茶园。
这里生产出的碧珍茶,征服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舌尖,获国家绿色认证,先后斩获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华中(武汉)茶叶博览会暨茶文化节金奖、湖北首届十五佳无公害名茶奖、鄂东十大名茶奖等项殊荣。
行走在碧海绿波里,记者疑惑:茶树下面长有野草,枝上的茶叶不少被虫子咬了孔。正在采茶的董河村五组村民明淑芬自豪地笑了:“这正说明我们没打农药,完全是原生态、零污染。”
一面面书本大小的黄板均匀地插在漫山遍野的茶林间,走近一看,黄板上满是被粘住动弹不得的害虫。
村支书叶四清介绍,这些黄板叫诱虫板,含有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化合物,信息化合物释放后,害虫就会被引诱过来,被诱虫板粘住而“有来无回”。茶园还建立了病毒库,将毒死的虫子收集回来研制成“毒剂”,用于茶园杀虫。2011年,这项技术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太阳渐渐升高了,明淑芬结束采摘,背着竹篓和伙伴们有说有笑地往茶叶专业合作社走。她家种了三亩茶叶,一年产三季,每斤以五六块的价格卖给合作社,一年有7000多块的收益。
在董河村,像明淑芬一样的茶农有850多人。2008年3月,董河茶厂带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合同化生产、保护价收购,使社员种有目标、销有渠道、收有保障。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田间调查,指导种植户种茶。
明淑芬竹篓中的茶青经过专业的杀青、揉捏、做形、提毫、烘焙之后,才会变成消费者的饮料。走进合作社投资180万元建成的标准化厂房、清洁化加工车间,一股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董河茶厂坚持高档茶叶纯手工制作,器具都是用自己编的竹制品,保证茶叶天然无杂质的清香,世代口耳相传的茶艺赋予了董河碧珍茶独特的韵味。
一辆小轿车停在了厂房前,来自武汉的老主顾闻先生买茶来了。已经制作完成的夏茶有25公斤,每公斤170元。他从包里掏出64张百元大钞:“我付75斤的钱,这50斤我先拿走了,剩下的做好了给我打电话。”
多年来,董河茶叶已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去年以来,公款购买茶叶大幅减少,面对变化的市场形势,合作社理事长景来仕有自己的“算盘”:变礼品茶为大众茶;变被动销售为主动销售,加入淘宝网黄冈站,实现网上销售,开拓销售渠道;扩大夏茶、秋茶生产,变春季销售为全年销售;做实茶产业文化内涵,依托旅游资源开发观光农业。
厂房外的街道上,600米的通村公路正在进行加宽工程,这是董河秀美乡村建设的最新进展。沿着这条路,董河茶叶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