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瓜菜飘香的时节,走进彭阳县古城镇文沟村,满眼都是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
棚内,一根根藤蔓墨绿冲顶,西红柿红的鲜艷,黄瓜绿的青翠,煞是喜人。60岁的王秉利一边干活,一边跟记者聊着:“现在种菜不像以前,我们也讲究科学了。”他指着西红柿苗下的膜告诉记者,这是农科院专家教他们做的秸秆生物反应堆,将秸秆集中放在膜下,通过释放二氧化碳,提高温度,改良土壤,“最主要是根性保护好,病虫害少。”
王秉利告诉记者,以前农民种的西红柿长速慢,冬季坐果率低,自从使用了新技术、新品种,西红柿不但生长速度快,且个大、果实整齐。“过去1亩地1茬产8000公斤,现在怎么着都得上万公斤,两茬轻轻松松收入3万元。我们老俩口种了7栋棚,一年收入8万元左右。”
像王秉利这样,通过科技种植温棚蔬菜而鼓起钱夹子的农民随处可见。
“辣椒苗株最下层通常只结一根,所以我们叫它‘门椒’,向上结两根叫‘对椒’,再向上分别叫‘四母斗’‘八面风’‘满天星’。我们的辣椒,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一株分3岔,每株门椒都结2根-3根。”在红阳乡新集村,彭阳县蔬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马守才指着绿油油的辣椒苗向记者介绍道。
2011年以来,宁夏农科院种质所的科技人员针对彭阳县拱棚辣椒连续栽培模式中的连作障碍问题,开展土壤培肥保育、滴灌水肥一体化、填闲绿肥、轮茬耐寒绿叶菜等技术应用试验。经过近4年研究,定植死苗率降低到了3%以下,比之前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
把自家产品销往兰州、宝鸡、西安等地的剡启承告诉记者,他种了10棚辣椒,过去由于死亡率较高,每个棚一年收入不足5000元。自从2012年起开始科学种植,不仅产量翻番,年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