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死事件疑团重重,相关部门回应前后矛盾匪夷所思。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宜昌码头货船装运大米的过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地,20余只麻雀抢食后相继死亡。记者7月4日从宜昌方面了解到,湖北相关专家根据检测结果得出结论:麻雀死亡原因为“呋喃丹”中毒;麻雀死亡与码头运输的大米没有直接联系。同时,重庆食品药品检验所将继续对样品进行全项目检查和农药残留物的筛查。
鉴于此,公众不禁要问:既然尚未进行“全项”检查和筛查,“雀死与码头大米无直接联系”的结论是否过早且过于武断了?那“间接联系”到底隐藏什么玄机呢?
20余只麻雀“试吃”码头散落大米“壮烈牺牲”,敲响粮食储藏、运输安全监管的警钟。笔者曾在粮食行业供职多年,经历了粮食由统购统销到全面开放的过程。市场经济在搞活粮食经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方便群众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粮食生产、储运个体化行为比例加大,安全监管滞后的薄弱环节却日益显现。以大米为例,按照相关规定大米不准抛光“变脸”,可是为了卖相好,有的厂商将老米使用工业蜡“化妆”;再如仓储粮食杀虫熏蒸常用一些缺乏资质的临时工,导致药物残留超标;另外,很多地方参与运输的多为社会车辆,运过农药、化肥等车厢不清洗干净又运粮食,为“舌尖”安全埋下隐患。记者在采访中部分部门相互推诿,凸显食品监管仍存“九龙治水”的弊端。
希望宜昌麻雀抢食大米死亡事件,能引起地方乃至全国粮食监管部门的重视,地方应尽快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代。同时也诚望五脏俱全死亡之雀的惨烈,唤起粮食监管部门“粮食安全,责重如山”的职业良心,完善制度,层层把关,尽快整修粮食储运监管环节的短板,以确保百姓“食为天”的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