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傍晚,平原县坊子乡叶庄蔬菜交易市场,蔬菜经纪人王宝华正指挥工人们把西葫装车。晚上9点车辆准时出发,经过350公里的路程,第二天早上4点多新鲜的西葫到达了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
王宝华做了28年蔬菜经纪人,平原到北京这条线就跑了11年,每天经手运往北京的西葫就有10万斤。“现在都讲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希望德州菜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在北京占据更大市场。”他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市明确提出建立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提高供应能力和水平等举措,积极打造京津冀优质“菜篮子”。
区域优势明显 全市蔬菜近三成直供首都经济圈
我市素有“京津南菜园”之称,具有适宜蔬菜生产的自然条件,种植基础好,区位交通优越。特别是京沪高铁通车后,一小时即可进京,蔬菜销售运输优势更加凸显。
作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向京津冀市场供应蔬菜300余吨,占公司总销售量的20%,包括了黄瓜等10余种家常菜及紫背天葵等20余种特色菜,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我们的产品能打入京津冀市场,凭借的是良好的品质。”公司董事长董战东介绍说。美东通过打造蔬菜产销全产业链,每个产品从生产到物流销售都可追溯,蔬菜安全得到保障。
禹城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主打有机品牌,积极抢占高端市场,每月有机韭菜等10余个品种、20吨蔬菜直供京津冀的超市、酒店,目前已与北京家乐福超市、丹尼斯百货、喜来登酒店等200多个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据统计,去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产量达1200万吨,有1000万吨蔬菜实现外销,其中销往京津冀市场的蔬菜就有300万吨。
多因素制约品牌影响力 设施化、园区化水平亟待提升
尽管我市蔬菜在京津冀占有一席之地,但拿出任何一个县都无法与寿光匹敌。寿光蔬菜80万亩全是设施蔬菜,仅每年直供北京的就达140万吨,高端品牌市场份额达20%。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市蔬菜办主任田京江直言:“设施化水平相对较低,园区化经营程度低,制约了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据了解,我市300万亩蔬菜中设施蔬菜仅占50%,露地菜面积大,结构性卖难现象时有发生。设施蔬菜尽管门槛高,但风险小、收益高,目前一个百米长的蔬菜日光温室收益就达10万元以上。
其次,高标准产业园区数量和单体规模有待提高。我市已建设266个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区,但总面积仅为15万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二十分之一,且多数园区蔬菜种植面积仅为100亩左右,少小弱的现状与蔬菜大市的地位不相配。
再次,我市蔬菜标准化管理水平也需提升。蔬菜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管理的仅为60%,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的数量较少。“我们在营销中,还欠缺商品化意识。”田京江说。他告诉记者,我市蔬菜质量尽管不错,但大多是成捆成堆运往农贸市场,不如包装上市后的净菜收益高。好菜没好价、优质不优价,导致我市蔬菜销量大却收益低,在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
构建三大板块 推进“四化”促产业升级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市蔬菜产业怎样抢抓机遇?田京江介绍说,目前我市已规划好三大板块,全力推进蔬菜生产向“四化”发展,即设施化、园区化、标准化和品牌化。
京沪铁路线以西板块,以德城区、平原县的7个乡镇为主体,突出发展拱棚西瓜、日光温室黄瓜及叶菜类露地菜。京沪铁路线以东板块,以陵城区、平原、禹城、临邑、齐河、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的32个乡镇为主体,突出发展温室西红柿、温室西葫、拱棚韭菜及名特新稀蔬菜。宁津乐陵庆云板块,以3个县市18个乡镇为主体,突出发展香菜、辣椒、洋葱、马铃薯等出口创汇型蔬菜。
今年我市以“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为目标,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压缩露地蔬菜,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年底前力争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5万亩,蔬菜总产增加100万吨,产值增加12亿元。力争到2020年,全市蔬菜产业形成“三个一百”的种植格局,即100万亩日光温室、100万亩拱棚、100万亩露地菜。
结合两区同建,我市集中资本、科技、管理等要素,加快发展特色园区、精品园区,以此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新发展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区20个以上。进一步提升蔬菜质量,抓好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把美东、向阳坡的二维码可追溯标识做实,引导企业开拓市场,促进更多优质蔬菜进入京津冀高端市场,打造10个以上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引领,进一步发挥经合组织作用,建立协调市场、企业与基地菜农利益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订单蔬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一体化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推广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应用等3至5项新技术,推广日光温室夏季综合利用等新栽培模式,培训菜农5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