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记者从记者从宜宾市政府办获悉,《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2020年)》(以下简称《意见》)已于近日印发实施。《意见》提出,宜宾市将建设十大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从规模、单产、复种、效益等方面深挖粮食生产潜力。
基础现状:
生产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宜宾市系统实施耕地质量建设、种子更新推广、科技到田入户、重大病虫防控、推广体系建设、骨干农民培训等“六大工程”,粮食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均得到长足发展。
2009年—2013年,全市水资源新增库容240.3万方,保灌面积提升到65.8%。2009年—2013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6%,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5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28%,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培育粮食生产大户340户。在五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23公斤/亩,累计增收粮食35.1万吨,年度总产量从2008年的201.95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215.3万吨。
面临问题:
耕地资源短缺 规模经营水平低
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和国内粮食主产区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等影响,对以丘陵山区为主的我市粮食种植效益和种粮积极性形成较大冲击,全市粮食生产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一是粮用耕地资源短缺。2013年全市粮用耕地为364万亩,但基本适宜全程农机作业的耕地面积不到50%,一半以上耕地主要农事环节仍依赖人工作业。二是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全市降水和过境水总量丰富,但有效蓄水量为2.4亿方—2.6亿方,过境水提取总量约3000万方,保灌面积不到2/3。三是规模经营水平低。2013年全市30亩以上种粮大户为340户,占全省的3.1%,流转耕地种粮面积2.8万亩,占全省的3.8%。四是粮食种植效益整体下滑。2009年至2013年,我市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生产效益逐步下滑,部分人畜作业地区以及小麦生产甚至出现亏损;五是农村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2013年全市实际农业从业者仅158万人,且老龄化现象严重。
发展目标:
2020年 确保年度粮食产量达到220万吨
《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市要实现粮食生产四大发展目标。
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36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0万亩以上水平,确保年度粮食产量达到22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00公斤以上水平。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量达到150万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0%。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达到70%,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面积达到5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比例达到15%。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以上。
“粮安工程”配套完善。到2020年,全市粮食收购、加工、流通、储备、监测、检测等产后服务体系得到基本完善。恢复改造粮食收储骨干网点60个,新增库容能力60万吨;市、县(区)级储备粮保持在15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