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并先期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开展试点。此举旨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污染修复治理,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稻米达标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重金属污染的急剧加重,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出现酸化、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等问题。种种污染犹如“隐形杀手”,不断侵害着耕地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去年,媒体披露湖南省稻米镉超标事件以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修复综治被污染的耕地、让农业资源休养生息的声音,在媒体和社会上频频响起: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种出安全的粮食。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介绍,重金属污染耕地可防可治,稻米镉积累可控可调。土壤本底中自然就含有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外源污染又会增加重金属含量,当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等造成其活性增强时,就可能被农作物吸收并形成积累。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农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可以调控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确保稻米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污染较重的耕地,应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再种植水稻,改种棉花、蚕桑、麻类、花卉等,并对残余物去向进行监控,严防回流进入耕地。
治理土壤污染还应多管齐下,群策群力,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加大土壤治理力度,使之取得实效。当务之急,是先开展好耕地健康全面普查与诊断,查清健康土地、亚健康土地和不健康土地的面积、比例及分布,建立土地健康档案。对健康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措施;对亚健康和不健康土地,则分别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在不健康土地没有“康复”之前,严格监管和控制其农产品的去向和用途。
只有唤起人们对土壤保健的意识,才能让“健康土地”种出“安全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