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充分利用生态保存良好的优势,全力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加快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建设全国中药材大省和民族药业强省,不遗余力地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大力推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使其成为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三月的贵州,除了翻耕后的泥土清香,还能隐隐嗅到中药材独特的药香。从石斛到天麻,从太子参到钩藤,从何首乌到党参……行进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抬头俯首处,总能邂逅中药材的身影。据相关资料显示,贵州全省共有中草药资源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当真是“黔地无闲草、遍地皆良药”。
给政策 重扶持 种药发财不是梦
“在我们这山旮旯里,石头比土还多,以前种啥啥不长,连玉米种下去都长不出几粒,一家比一家日子过得穷。”提到过去的穷日子,贵州大方县农民蒋云明又是摇头又是叹气。“不过现在好了,种不出粮食的石旮旯,居然长出了中药材。大家靠种药材纷纷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蒋云明心满意足地说,这几年他靠种植中药材赚了钱,不仅盖起了小洋楼,还供出了家里的两个大学生。
在施秉县杨柳塘镇长田村,村民张秀芝告诉笔者,过去的日子实在是没法说,个个都穷怕了,都在琢磨如何挣钱翻身过上好日子。2006年,在别人的指点,她筹了1万元钱开始种植前胡。如今,她已经发展前胡2800多亩,组建的合作社社员发展到了100多户,种植前胡的亩产值达到了4000元左右,实现亩纯利润2600元左右,社员户均增收1.7万元左右。“我是真没想到种前胡会有这么大的收获,不仅自己富了,乡亲们也都跟着富了!”张秀芝的幸福和满足溢于言表。
在贵州,像蒋云明、张秀芝这样靠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的农户比比皆是。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达到458.84万亩,产量达到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中药材种植区农户按人均种植面积1.36亩计算,亩均产值3523元,中药材项目区实现人均收入4778元。
取得这样的成效,离不开政策的引领和鼓励,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扶持。近年来,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如出台《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切实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全省着力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作为全省“5个100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贫困地区调结构、促增收、保生态、可持续的最现实、最有效的产业之一大抓特抓,使中药材植种形成遍地开花之势。
靠资源 抓特色 道地药材唱主角
在贵州,提到道地中药材,很多人会想到剑河钩藤。在剑河县,提到道地中药材钩藤,很多人都会眉开眼笑。目前,剑河县钩藤种植面积近8万亩,产量1万吨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家住剑河县久仰乡摆尾村的钩藤种植大户李代生说:“现在钩藤十分抢手,每天商家的电话不断,还有人直接上门求购,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2009年,李代生承包了摆尾村800亩荒地,全部种上钩藤,并在钩藤中放养香猪,开始了创业之路。2010年,他又从银行贷款15万元,承包了更多的荒地,建成了标准化剑河钩藤种植示范基地,随后还建立了钩藤种植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2013年,他种植的1500亩钩藤投产,采收钩藤450吨,实现收入400多万元,成为种植道地中药材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
像钩藤这样的道地中药材,在贵州并不鲜见,道地中药材种植在当地随处可见,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贵州省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扶持中药材产业,选择施秉、大方、赤水等38个重点县发展太子参、天麻、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全力做大天麻、太子参、钩藤等27个贵州地道中药材品种。据了解,目前贵州省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和淫羊藿等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赤水金钗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天麻、连环砂仁、顶坛花椒、织金竹荪、正安野木瓜、剑河钩藤和威宁党参等品种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依托资源优势,立足特色种植,贵州省在2014年8月出台的《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中,明确提出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品种等为重点,围绕太子参、天麻、钩藤、石斛等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在全省38个重点县(市、区)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将中药材种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重点发展这18种道地特色中药材,预计种植127万亩。
规范化 标准化 种植基地成规模
从赤水到德江,从大方到剑河,从施秉到独山……在贵州,各地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根据中药材品种优势,主攻2~3个品种,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集中力量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增强中药材品种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日渐形成区域化、园区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
“我从2001年起开始种植8亩金钗石斛,后来又扩大到12亩。去年,我的石斛有10亩投产,亩收入差不多1万元,很有赚头。”在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园区,旺隆镇鸭岭村村民王朝贵乐滋滋地说,现在全村已有80多户农民种植石斛,种植面积近2000亩,很多人都靠种石斛发了财。
据介绍,鸭岭村和贵州很多地方一样,到处都是山地,种粮食收益很差,村民过去连饭都吃不饱。赤水金钗石斛示范园区在规划建设中,将鸭岭村纳入其中,让当地村民通过种植金钗石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目前,赤水市金钗石斛示范园区包括当地6个乡镇18个村,带动1.975万人参与石斛生产,园区农户参与率达54.5%,其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事实上,赤水市金钗石斛示范园区只是贵州省追求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力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在15个中药材产业省级重点和普通园区,以及38个重点县围绕重点品种建设一批上万亩连片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同步推进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的天麻、太子参、钩藤等贵州地道中药材品种,每年以新增种植面积50万亩的速度推进。
目前,贵州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品种种植试验示范基地40余个,一批市场需求量大、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中药材种植步入集中连片发展的快车道,疾速壮大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产量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为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优质的中药材资源。
如今,随着中药材种植业的迅猛发展,贵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正乘势迈入跨越发展的大通道,贵州各地正借助这一强劲势头阔步奔向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