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素有“天然药库”“苗侗药都”之称,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丰富的中药材品种和资源,并有着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历史。近年来,黔东南州产药材因其品种丰富、品质道地、产量巨大、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中药材产业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果
一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4年底,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60.66万亩,太子参、钩藤、何首乌、茯苓、山银花、白术等重点品种种植面积均已过万亩。
二是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全州共重点筹建钩藤、香药类、太子参等良种繁育基地7个,目前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投产后年育苗可推广种植近8万亩,基本满足供应全州各类药材基地建设需要。
三是市场经营主体多样化。截至当前,黔东南州中药材企业发展到60余家,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180余家。
四是中药材示范园区打造初具雏形。全州初具雏形的园区有6个,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区、黎平县天香谷芳疗植物现代农业园区、剑河县钩藤产业示范园区、凯里市苗侗百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丹寨县贵山灵草现代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5个园区已评定为省级园区,此外的黄平珍稀药材生态产业园区正在积极按照省级园区标准进行打造。
五是科技支撑强化。黔东南州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四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剑河钩藤、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黎平茯苓(2014年获得)、雷山乌杆天麻(2014年获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施秉太子参系列标准》《剑河钩藤生产技术规程》《雷山天麻种植综合标准体系》等规程标准,从“源头”上保证药材的品质。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确保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中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二是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把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全州农业产业6大重点产业之一,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从制度上规范和保证产业的发展,为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黔东南州“6个100万”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中药材产业作为“6个100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州级层面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目前全州已查明中药资源共有2831种,其中药用植物2656种,动物药154种;矿物药21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药材品种,黔东南州有328种,占总数的90.36%.全州中药材总蕴藏量达1080万吨,占全省的59.2%,是全省和全国地道药材主产区,被誉为“天然药库”,素有“中国的药园在贵州,贵州药园在黔东南”之美誉。四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黔东南州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属“丰收型”农业气候,被专家誉称为“金不换”的气候,因地形复杂,形成类型多样气候区,加之类型众多的土壤类型,适合多种的药用植物生长。森林复盖率高达63.4%,境内生态环境良好。五是独特苗侗民族医药优势。黔东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自治州,具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民族民间医疗优势。黔东南州有常用苗药900余种,常用侗药750种,诸多民族药用植物尚未进入《药典》,这些类药用植物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研制开发出创新药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是明显的区位优势。黔东南州地处黔、湘、桂三省(区)结合部,素有“贵州东大门”之称,是云贵川通往两湖、两广的主要通道。目前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黎平机场和凯里黄平机场已正式通航。随着贵广高铁开通、沪昆高铁即将开通,黔东南将形成与周边省市2小时交通圈、与珠三角地区相连3小时交通圈。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
随着国际、国内中药材产业市场逐步扩大,黔东南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巨大潜力,其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苗侗医药,具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各级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将会在基地、加工、科技等全产业链方面全面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州的新医药产业总产值可达100亿元,增长空间大,前景广阔,新医药产业将会成为黔东南州新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