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梁景棠跑遍了养殖场的多个养殖池,在上万条大鲵(娃娃鱼)中左挑右选,最后挑中了200多条身体健壮、已经饲养1年以上的大鲵,准备在今年5月初将它们全部放生在鼎湖山的山溪里。
这200多条大鲵价值20多万元,梁景棠之所以如此慷慨,“是为了回报鼎湖的好山好水使我实现了养殖大鲵的梦想。”
挫折:两次投资失败告终
梁景棠在大鲵养殖场内修建了多个养殖池,记者看到,梁景棠养殖的大鲵最大的有1米多长、十几公斤重,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长、不到50克重。
梁景棠的养殖场饲养着1万多条大鲵,回首养殖大鲵的艰难历程,他感叹“真的很难!”
40岁出头的梁景棠是顺德人,20多岁就开始在顺德老家承包鱼塘养鱼。
2000年,梁景棠因为对养殖大鲵兴趣极大,和几个朋友办理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等证件后,先后在顺德和高明等地试验养殖大鲵,“但是由于水质和环境不好,最后都失败了。”
转折:鼎湖发现优秀养殖环境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鲵的栖息地被破坏,分布区域急剧减少,大鲵早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2009年5月份,梁景棠经人介绍,来到鼎湖区桂城街道水坑一社区的翻身村考察,他顿时眼睛一亮,“这个村庄位于北岭山脚,空气清新,四周都是苍天的大树,一条洁净的山溪哗哗流个不停,这些都是养殖大鲵具备的优势条件啊。”
2010年3月份,梁景棠等人在翻身村投资的大鲵养殖场建成投产,“买来了6000多条娃娃鱼苗饲养。”
回报:多方取经成功繁殖
梁景棠经过摸索以后发现,大鲵对水温和水的硬度都要求很高。“夏天养殖娃娃鱼的池水水温必须控制在16-17摄氏度,冬天养殖池的水温需在5-6摄氏度,这样才能减少娃娃鱼的死亡率。”
梁景棠还跑遍了湖南张家界、贵州遵义等多个省份的野生大鲵保护区取经,每到一处还带回当地大鲵生长区域的山泉水,然后拿到广东省地质部门检测水的硬度和PH值,“我根据这些检测数据为标准,专门在鼎湖大鲵养殖场打了一口深水井,这口深水井正好是石灰岩水质,我将深水井的井水和养殖池的山泉水按比例混合,大幅度提高了娃娃鱼的成活率。”
梁景棠养殖大鲵获得成功后,又开始试验人工繁殖,“我挑选了100多对娃娃种鱼,它们个个体型修长、不肥不瘦、爬行快捷和灵敏。”
从2014年开始,梁景棠每年都能繁殖成功15000多条大鲵,“我的养殖场每年饲养5000多条娃娃鱼苗,剩下的1万多条娃娃鱼苗卖给肇庆、云浮等地的60多个农户养殖,我们公司负责技术培训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