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横溢、蚊蝇乱飞、臭味熏天……”提到传统养猪场,这是常人首先想到的几个词,那种脏乱差的画面立即浮现在脑海。可在渝水区下村镇江东村黄水根生态养猪场,记者却看到养猪场四周种满郁郁葱葱的树木,场内整齐、干净。据介绍,黄水根这个养猪场采用的是“生物零排放发酵床”技术,这是一种自然生态养猪法,能有效改善农业畜牧养殖的污染问题。
记者从市畜牧兽医局了解到,2013年以来,我市以畜禽标准化项目建设为推手,以示范场创建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畜禽清洁生产,在严格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生猪固体粪便处理与利用、生猪养殖污水处理与利用、发酵床养猪、实行“牧-沼-果”等生态养殖新模式,生态养殖氛围逐步形成。2014年,全市“猪-沼-果”等生态规模养殖场达250余家,生态养殖比例明显提高。
学会先进技术
尝到生态甜头
走进黄水根的养猪基地,门前是一口消毒池,记者脚踩消毒水后进入养猪场,只见一个个整齐的标准化猪舍里,一头头活泼、干净的猪在一层厚厚的黄色“垫料”上拱食。“这就是采用‘生物零排放发酵床’技术的自然生态养猪舍,你看,是不是很干净?几乎闻不到臭味异味。”黄水根告诉记者,2010年,他特意去广西学习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学成之后,回到家乡投入几十万元修建了这个生态发酵床,喂养了100余头猪。
“采用这个新技术后,猪舍基本不用清洗,猪排出来的污物发酵后可以种植蔬菜,种的蔬菜又可以喂猪,不仅环保还减少成本。”黄水根说,他是新余第一家引进“生物零排放发酵床”技术养猪的,现有母猪200多头,年出栏生猪达3000多头。
由于自然生态养猪法育肥的猪,肉嫩、瘦肉多、口感好、无药物残留,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这让他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
转变养殖方式
农户致富有底气
传统的养猪方法,粪尿污染非常严重,对地面、空气、水源都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环保问题与养猪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养猪污染也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只有转变养殖思路,采用自然生态养猪法,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道路,才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让养猪户真正致富。”市畜牧兽医局局长钟志华说,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方式正由单纯畜禽养殖的传统畜牧业向产、加、销、管完整链条的现代畜牧业转变,同时也正由养殖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窝棚式”养殖向养殖设施先进、治污设施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式转变。
为进一步规范生态化养殖,2014年初,我市出台了《新余市生猪养殖业生态化改造方案》,科学划分生猪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实施禁养区逐步退出、限养区加快改造、可养区稳步提升,在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进程中,逐步取缔了污染严重的养殖方式和养殖大户,实现了畜牧业清洁生产。2014年我市共拆除或关停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规划区养殖场101户(年出栏6.9万头),占总任务数100%,并根据市节能减排项目管理要求,三区一县共申请节能减排项目资金1000万元。
分宜县钤山镇新祉村养猪大户莫尚信的养猪场,同样也是生态化养猪的典型,莫尚信是当地有名的养猪专业户,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前两年,他养猪5000多头,净赚110余万元。近年来,钤山镇以莫氏、强鑫养猪场为示范,重点加快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工程建设,通过发展“猪-沼-果(菜)”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截至2014年,全镇共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8个,小型沼气池500多个,做到了80%以上的养猪场粪便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养猪之路。
污物变废为宝
建设秀美乡村
今年3月19日,某都市报官方微博发出一条“新余孔目江桥下发现遗弃的死猪”消息在网上引起社会关注,对漂浮着的病死猪,人们不仅对养猪户随意抛弃不负责的做法表示谴责,而且病死猪散发出的恶臭,既影响市容又污染水质,这让人更难以接受。其实,为了鼓励养猪户对病死猪做到无害化处理,政府除了对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的农户给予80元的补助之外,还拆除或关停了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规划区养殖场。近些年,不仅病死猪随意抛弃的现象非常少,孔目江和仙女湖的水质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
初春,来到罗坊镇,一望无际的绿地,弯曲狭长的河道,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沁人心脾的花香随处可闻,好一派美丽景象。谁也想不到,曾经的罗坊镇养殖场污物臭气冲天,河里也时常漂浮着病死猪。一位在罗坊镇政府工作多年的干部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整治,养殖场慢慢走向生态化养殖,从此,养殖场的污物变废为宝。去年建立了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站,消化周边的养殖场粪污和病死猪,以及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同时,沼气站产生的沼液沼渣加工成有机肥,以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
近些年,政府不断加大对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并把养殖污染整治内容列入县(区)环保目标考核内容,加大对环保目标的考核力度。2014年,全市采用农牧结合、配套种养等模式的规模养殖场已达100多家,转化利用粪污200多万吨,占全市粪污总量的60%以上;采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促使生猪养殖“零排放”,全市已建成生物发酵床10000多平方米,每年可饲养生猪20000多头,相当于每年减排粪污300多吨,到2015年12月底,全市生猪养殖场(户)将达到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污染物排放将达到国家畜禽养殖业排放标准,促进我市和谐秀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