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溪口镇大垅村雷福良的养殖场,记者看到,300多平方米的羊棚已经搭建好,2个处理池内堆满了笋下脚料,用塑料膜严严实实地覆盖着,正在进行发酵处理。
“笋壳是笋厂里拉来的,他们刚好没地方处理。”雷福良告诉记者,镇里前段时间组织农户去富阳等地取经,据说笋下脚料可以做羊饲料。不过现在还在试验阶段,他心里也没有底。“先试试吧,我这两天正和湖州的养殖户商谈,准备先买50头羊,以后如果好的话再慢慢扩大规模。”
溪口集镇是龙南山区笋类交易集散地,据了解,每年三四月份是春笋交易旺季,平均日交易量可达40万公斤,清明节前后一段时间日均交易可达百万公斤以上。在经销商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约20%的笋根、笋壳等下脚料。一直以来,这些下脚料都是随意堆积在道路两旁和河道里,腐烂后散发熏天臭气,成为灵山江等河体的重要污染源。
如何做好笋下脚料的处理,健全长效保洁机制,确保“摘帽”河道不反弹?溪口镇下了一番苦功夫。“一方面是宣传引导自行还山,另一方面强化巡查监管,安排镇城管人员在重要地段进行蹲守。”溪口镇集镇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各村开展贺田模式复制,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引导广大林农和农村收购商将笋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自行还山。2月底,集镇办上门给24家笋类经销商和鲜笋合作社发放通知书,要求他们将加工产生的下脚料还山做有机肥。同时畅通举报电话,密切关注商家有无“添污”行为。“3月20日晚上,我们巡查队员在黄泥圩大桥上发现了正往江内倾倒笋壳的收购商,在对其行为进行制止后,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溪口镇城管中队叶爽乐说。
今年以来,溪口镇政府还主动对接县农口部门,多次组织相关科室及农户到外地取经,探索笋下脚料贮藏加工羊饲料做法。目前,已有2户农户应用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