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经过太空重力、磁场、辐射等因素的物理诱变后返回地面,航天育种技术在为我们提供优质种子的同时,也迈出了中国空间站再生式生命保障第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航天育种技术的成熟,使得空间实验室和未来空间站通过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打造自给自足可循环环境成为可能。
建空间站 先得在太空培养食用生物
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前我们正在突破空间实验室阶段,为建立空间站做技术准备。其中出舱技术、交会对接、再生式生命保障和补加技术最重要。”戚院士说,出舱和交会对接都已经通过此前的神舟系列飞船实现,再生式生命保障和补加技术是关键。
短期的空间实验室载人,可以为他们运送水、空气和食物,但未来空间站长期运行,这些生存必需品的运送成本太过昂贵。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油价太高,买了汽车却养不起。但如果能实现汽油自给自足,养车就不是难事儿了。“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就是通过在太空培养食用生物,实现空间站的水和空气循环利用,打造一个可循环环境,而航天育种正是太空培养食用生物的技术基础。”
天宫二号将实地演练空间站补给
如何通过补加技术对正在太空运行的空间实验室进行物资和原料补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点。目前已经进入研制关键阶段的天宫二号未来将与货运飞船实施空中对接,在太空实地演练空间站补给。
“与天宫一号不同,天宫二号侧重于空间实验,未来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开展多项试验。”戚院士透露,除了承担试验任务外,天宫二号还将承担突破补加技术的重任,“天宫二号将与在建的大吨位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行固定物资、液体燃料等货物的补给,为未来空间站的运营解决技术难题。”
长征五号火箭从“细又长”变身“矮又壮”
戚发轫介绍说:“我们正在研制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预计最快将于明年发射,运载能力将会从10吨级提升至20吨级。”
戚发轫向记者揭秘:此前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都是“细又长”的体型,直径最大都在3.35米以内,远没有美俄的运载火箭粗壮,原因就在于火箭从制造地运输至甘肃酒泉等发射基地途中需要经过铁路涵洞,涵洞能通过运载物体的宽度最大就是3.35米,火箭粗了就没法运输。
“长征五号火箭的直径达到了5米,变得‘矮又壮’。运载能力提高了,运输方式也改成了海运。”戚发轫说,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南文昌新建发射基地的原因,“海运完全不受火箭直径的限制。同时发射基地越靠近赤道,火箭就越能利用地球自转力提高升空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