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创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见,被汪洋副总理誉为“现代农业‘生命线’”的种业是农业安全的根本,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关于“振兴种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自然,两会上“洋种子的长驱直入会造成我国未来农作物受制于国外种业巨头的被动局面”等声音就格外引人关注。
大道至简,振兴种业发展的关键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是种业改革的深水区和关键环节。只有这些方面做好了,最终才能实现“种业强国”。
现状
我国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的发展揭示一个规律,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现代种业的发展是我们国家现代农业基础性的领域,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种业的发展,支持种业的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杂交水稻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广泛地造福世界人民,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我们国家在小麦、玉米和其他非主要农作物方面的种业的成就也受到全世界的肯定。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业在不断的进步,农业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随着中国农业更多地参与到世界农业的竞争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种业的国际化竞争。相比之下,现在的种业科技还存在着一定的弱势。
我国种企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实力不足,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单个企业无力承担持续高强度的分子育种技术开发与投入,相当多公司还处在依靠代繁和贴牌生产求生存的尴尬境地。而与此同时,我国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和传统育种科研队伍十分庞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数超过20万人。但由于科研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育种科技人员的业绩评价脱离实际,育种科研机构与种企结合不紧密,研究所办企业机制不灵活,很难做大做强。育种者单打独斗,育成了怕被偷,繁育推广路子窄,育成的优良品种也占据不了市场,时间一久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