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早稻刚收完,长沙县金井镇九溪源村的林正高就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种了。“辛辛苦苦几个月,8亩田净收入才千余元,真是不如出去打工。”
当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年后的自己如此积极地违背了当初的“决心”。“今年一共种了47.7亩,估计能赚3万多元。”现在像他这样的种粮大户,村里共有11个。
这样的戏剧性转变,其实源于九溪源村村支书林革新的一场“思变”。
困境:早稻利润低,农户不积极
4月30日,站在金井的田间地头,满眼都是青葱的禾苗。林革新向记者说起了这事的来龙去脉。“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是国家大事,但这几年种早稻的越来越少了。”林革新说,金井属于长沙县北部乡镇,多为丘陵地带,且农田比较分散,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程度一直不高。
“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家里种几亩田,还是得请人租农机。”如今人工成本比较高,而早稻收购价却比晚稻还低,这一升一降,种植早稻的利润就非常微薄。“去年全村早稻的种植面积只有500亩。”作为村支书,林革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今年的一次外出学习中,林革新看到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共享农业机械,思路一下打开了。“通过这种模式,今年村里种植早稻的面积达到1400亩,大约是去年的三倍。”
对策:收集闲田,机械共享成本低
当时摆在林革新面前的,其实是个连锁问题:早稻种植面积少是因为利润低,利润低则是因为种植成本高(收购价无法人为提高),成本太高又是因为机械化程度低。
理清了思路,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村里召开大会,动员大家把闲下来的田借给大户种,大户种完了早稻,再还给所有者继续种晚稻。“农村是熟人社会,乡里乡亲,都好说话,所以很快就收集上来一大片田。”
第二件事,林革新则是“请人帮忙”。他找到当地的一位企业家,说服其免费为村上提供了几台农机,再加上几个种粮大户自有的机械,组成了一支共有11台机械的“共享农机队”。
“今年翻耕的时候,大户们只需人工费和油费,算下来每亩只要15元左右,比以前便宜多了。”林革新给记者算了算,按照这种模式,集体翻耕、收割,统一防疫、施肥,每亩田可节约600至800元,1000亩农田最少可增收80万元。
“共享机械使得种植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仅化解了早稻无人种的尴尬,更是实实在在地在帮老百姓增收。”对于自己摸索出来的模式,林革新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