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国内蛋制品将进入跨越发展期。”这一判断基于世界蛋品协会(IEC)的预测:2025年中国的加工蛋制品占比将达到30%,这将是大约30倍的增长。那么,国内蛋品加工领域在消费方面开拓的空间与潜力又有多大?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宁给出了诠释。
2008年财政部、农业部批准成立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该体系重点任务有两项:一个是配合农业部做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撑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另一个就是品种创新与种鸡生产技术。总体来说,该体系这几年对产业的技术推动和保障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冷链体系不完善农商对接未协调好
目前,国内蛋鸡行业的产业链已经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市场中,消费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更多的是围绕农业生产来进行。对此,杨宁表示,可以组织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这方面,欧美等国行业协会做得比较成熟,关键是能从整个产业的大局出发去推动,协会会员也愿意拿出资金,专门邀请营养专家做一些蛋品相关的健康饮食宣传。例如,国外有蛋鸡相关行业协会邀请大厨在电视上做节目,教如何用蛋做菜,扩大了鸡蛋的消费量。
鸡蛋消费市场关系到的不仅是农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国内冷链体系不完善。国外发达国家鸡蛋有完整的冷链系统,国内多数超市系统里并没有把鸡蛋归到冷链环节,所以说冷链环节是断链的,不成体系。
“我曾看过美国一个报道,美国鸡蛋出厂价和零售价中间大约要翻一番,中间完整的冷链保障需要费用较高。而国内鸡蛋在流通环节加价总体偏小,增值部分太少,加价50%已属很高。况且,国内大量的鸡蛋是在农贸市场买到的,如果超市里面的太贵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买。”杨宁说。
国内需要加大蛋品加工研发力度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是国内蛋品加工从产业、研发到装备都比较薄弱。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建设了8家现代化蛋品加工厂,最后全部倒闭。即使到现在蛋品加工的利润也不高,主要是消纳那些不适合包装壳蛋的鲜蛋。
对此,杨宁认为,国内需要加大蛋品加工的研发力度,开发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深加工产品。这是国内蛋鸡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不能盲目跟风,再建一批蛋粉厂、液蛋厂。因为壳蛋消费在中国和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是,国内外蛋品加工确实差别很大,这跟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等有一定关系,比如中国的早餐,变幻的花样还是比较少。
有机食品不是唯一方向
最近,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国内92.46%的蛋鸡养殖场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认证,有机、绿色以及品牌在不同规模中所占比例均不到10%。杨宁说:“其实,现在做有机认证的行业也不少,包括鸡蛋等食品。我认为,有机食品不是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更多的还是企业的理念,从这个角度考虑,退回到100年以前,我们吃的东西可能都是有机的,但是那时候我们多数人吃不饱。如今,国内也有几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的蛋鸡企业。目前,有机认证并不像想象那样严格,比如要求原料必须是有多少比例是经过有机认证等。我觉得还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做好自身品牌。”
最终要走品牌化之路
针对未来国内市场蛋鸡企业的品牌化发展,杨宁认为,蛋鸡品牌不可能像奶业那样形成三四个超大型的品牌垄断全国市场。因为蛋鸡的增值空间有限,不会像乳业那样把资本大鳄吸引过来。目前是以区域性品牌为主,比如说北京的德青源。当然一些品牌也在全国性布局和发展,如神丹和圣迪乐。这些品牌在全国许多地方能看得到,但是在每个市场影响还不是那么强,做不到像乳品行业一样那么大的品牌。不管如何,有实力的蛋鸡企业都会走品牌化发展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