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地处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这里的地势海拔1480米,自然气候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就是光热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宾川的年均太阳总辐射124.895-155.022千卡/㎡,但是年均降雨量仅为559.4毫米,是云南省内最少的区域。
从事农业的人都知道,这里的气候极其适宜农作物生长。而我要说,这里是葡萄的伊甸园!更是葡萄种植主们的理想乐园!当记者满腿荆棘地走在宾川的葡萄园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宾川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和全国人民一道,众擎力举、托起“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菜篮子、果盘子”。这是多么富有激情和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宾川:葡萄是主角
云南大理州宾川县是全国有名的葡萄之乡,更是滴灌技术示范的最前沿。在宾川县18万亩的葡萄种植面积中,有近6万多亩实现了滴灌技术的普及,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位于宾川核心地带——金牛镇的发展最能诠释宾川葡萄产业的成就。在走访中,金牛镇字伟副镇长告诉记者,金牛镇是县政府所在地,更由于交通便利而成为人流、物流、客流的交汇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农业产业的聚集地,特别是金牛镇葡萄产业则是支撑经济的“主角”。金牛镇农村经济占45%,现有耕地面积8.12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超过一半,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的葡萄示范镇。“宾川有18万亩面积种植葡萄,我们占到四分之一。”镇长自豪地说。
在宾川,葡萄种植户是幸福的;在宾川,从县长到镇长、乡长,各级政府都关注葡萄产业,为葡萄产业尽心尽力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宾川,每天都有关于葡萄的事情发生。
记者走访宾川滴灌设施和肥料施用情况时,恰逢宾川县葡萄科技示范园揭牌。在揭牌现场,宾川县副县长杨映红表示,希望示范园为下一步宾川县葡萄产业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好头。同时,在示范园的带动下,使全县的葡萄产业迈上新的台阶。据悉,这是宾川县为了凝聚和发挥各方智慧和力量,积极推动葡萄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思路,由宾川县农业局、宾川县远航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宾川县纳溪河葡萄所等部门和单位,合作建立了宾川县农业局葡萄科技示范园、宾川县纳溪河葡萄研究所试验基地、宾川县纳溪河葡萄科普示范基地。
其实,这一幕只是宾川县重视农业和葡萄产业的一个缩影。基层农技人员的感受似乎更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组组长刘凤弼告诉记者:“全县葡萄占了这么大面积,不只是全县,社会都在关心葡萄产业。葡萄一有‘风吹草动’就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此,宾川县政府还在2012年组织了“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今年我们又申请了“葡萄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以给农民提供更多的种植和服务信息,为“当家水果”——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速保驾护航。
葡萄保姆的自豪
不仅是宾川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宾川,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当地的基层农技人员的身影也在葡萄园中川流不息。
云南地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十分宝贵。地处云南大理州的宾川县更是如此。程海大断裂带呈南北纵贯宾川坝区,因为地处山口,土壤基本上都是山上冲积形成,被当地人称为“紧口沙”,实际上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紫色土、冲积土,属于粘土和壤土的混合体。搞农业的人都知道,偏干性土壤,水的扩散性相对较差。同行的张承林教授告诉记者:“这里的土质只有种果树比较好,果树的根可以往下扎。”因此,这里是全国出了名的水果之乡,曾经获得过“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全国兴果富农工程果业发展百强示范县”称号,宾居华侨农场更是被评为“中国优质柑桔基地”。
助力宾川葡萄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滴灌等省工省力的施肥设备在这里被广泛认知。滴灌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方式成为扭转缺水、干旱气候与果树营养吸收之间的桥梁。诚然,常年穿梭在葡萄种植园中的当地农技人员和各大院所的科研专家,由此也成为水肥一体化和葡萄作物之间不可或缺的主宰纽带,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葡萄“保姆”。从科研院所到基层农技人员,“呵护”葡萄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宾川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组组长刘凤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刘凤弼是学农出身,在宾川土生土长,参加工作就做农技推广,为当地农业产业服务一干就是近30年。“宾川作为全国的高产作物区域,搞农业的人特别自豪,像袁隆平、凌启鸿等那么知名的专家都来这里展示他们的技术、学识。”刘凤弼的自豪中也透着自信。近30年来工作经验,让他在葡萄种植技术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刘凤弼所在的农业综合推广服务中心前身是农业科技推广站,是下游基层的农技推广站。宾川县金牛镇农科站1986年建站,到今年刚好是三十年时间,刘凤弼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基层。“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绕八个字:“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刘凤弼一字一顿地读出了这八个字,记者能够感受到他默数于心的那种深刻体会。用他的话说,引进就是技术引进和创新,例如,针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寻求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他们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南京农大、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云南省农大、省农科院的等知名的科院院所专家都建立了联系,并每年组织2-3次院校专家培训活动,让种植户、科技人员了解专家的新科技成果,解决生产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农户种植提供一些技术支撑。
同时,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刘凤弼自己也要去实践、消化,提升科研转化速度。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刘凤弼大多围绕葡萄种植技术、服务“做文章”。其中,作为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每年组织大量的农民培训会,有时一天就组织三场,一个月、一个季度下来甚至搞几十场、上百场的农民培训会。在记者采访时,恰巧华南农业大学作物施肥与营养研究室主任张承林教授在给宾川农户的葡萄施肥技术培训,看着农户们听课时聚精会神的样子,刘凤弼的笑容中透露出丝丝满足。
葡萄园主的幸福
气候干热的宾川,葡萄一年四季都在生长,刘凤弼他们为葡萄农户提供的服务自然也是一年四季不间断。在随同刘凤弼经过田间地头时,不时有农户过来和刘凤弼打招呼、问这问那,满头是汗的他也随时给农民一些水、肥、设施方面的指导。颇有成就感的他坦言:“通过多年推广,这几年宾川以及周边的农户都逐渐认识到液体肥省工、省肥、方便、实用。被农户需要也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刘凤弼诚恳而真挚,他被人需要的幸福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拥有刘凤弼这样的基层推广人员,也是宾川葡萄种植户的幸福。
说到宾川最初推广滴灌技术的艰难,刘凤弼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当时的农技推广服务站和县农机推广站在以色列耐热菲姆有限公司和云南农大支持下,引进的以色列技术做滴灌施肥项目,金牛镇就参与其中。“那时很简单,就是一个小水池、接一个管子,站在池子上搅拌后使用。当时就认为在滴灌中加上肥料就行。由于不懂得使用溶解性好的肥料,然后就把不溶解的肥料先用水泡,把上面清水灌下去。为此,还闹过一些笑话。”刘凤弼不好意思地说:“由于肥料老溶解不了,我们曾经穿上大雨鞋,去踩踏、搅拌肥料。之后,我们申请了两项扶持,一个是大理州政府每亩给200元的优惠补贴,一个是申请了国家农机补贴,每亩给300元扶持资金。在这两个补贴扶持之下,宾川县推广的速度就比较快。到了2011年,差不多已经推广到6万亩左右,能够达到水肥耦合效果。”
走在田间小路,望着一望无际的葡萄,刘凤弼心满意足,他情不自禁地说:“今年葡萄的果子比去年还好呢!”他告诉记者,“早上市就可以卖到8元、10元一斤,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收益。”
在宾川,做一个葡萄园主是幸福的。走访中,一位杨姓村民告诉记者,他家有十几亩地都种了葡萄,相对于宾川人均只有几亩地,称得上是大户。他说,行情不好的时候每亩葡萄也可以卖到1万多元,收成好、行情好的时候,每亩葡萄收入可以到3万元,如果早上市就可以挣更多的钱。据了解,他家每年药和肥料等要投入4-5万元,但是一年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
重构宾川生态圈
在化肥减量和土壤改良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减施”工作。其实,宾川县很早就开始规划。“对于减少施肥,我们很早也在尝试。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减少比例。刚开始滴灌用多少肥料并不清楚,尿素有时是撒一包,但是滴灌的时候觉得多了,就用一半,甚至只用三分之一。感觉还是多就再减一半,搞到5公斤左右,最终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亩用3-5公斤比较科学,这使得整体施肥量大幅度下降。
刘凤弼告诉记者,宾川县很早就开始尝试在肥料“减施”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他们有一个园子,今年开春以来到现在每亩地的施肥量不超过20公斤。这样一年下来,施肥量也就是50-60公斤左右,确实体现了“水肥一体化”带来的实效。
为了学习更多的种植施肥技巧,2012年他们还专门组织人员到华南农大去培训,向专家更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2012年,我们了学习一些新东西,开始关注水溶肥中有机和无机的添加结合,推进液体加肥站的建设。后来,我们又慢慢地发现,要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葡萄的品质,需要将有机元素加进去,将土壤改良的有机质填充进来,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边摸索、边实践是基层推广人员的工作方式,更是他们多年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农业面源污染这一块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整个农村,把老式的圈改成了卫生圈,家里也显得比较卫生了。但是,污水排放仍然是一个污染源,现在正在解决这个问题。老式样的圈没有了,化肥的量却上来了,农业面源污染也就来了。所以现在就要解决这个新问题。”刘凤弼说:“这就需要不断的革新施肥技术,不断提升肥料的质量。例如以前我们用过磷酸钙,这些低含量的或者说杂质太多、吸收利用率低的肥料,必须需要更新。现阶段,如何让庄稼多长根、少施化肥是最主要的任务。”“小范围的示范试验可以更直观地让农户真正看到效果,否则讲半天也带动不了,没人相信。如果我们一步一步推进的话,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这方面,会有很大提升。”
说到这里,刘凤弼也有些怅然。其实,他也有苦恼。“目前农户大多都是简单地使用滴灌方式种植葡萄,离真正全自动化的‘水肥一体化’还有一段距离。口头培训只是纸上谈兵,讲半天不如让他们亲自看一看。”刘凤弼说:“我们也正在极力推进示范园项目,用示范园来推广‘水肥一体化’,以体现其种种优势。”
目前宾川县大概建立了四个葡萄示范园,基本上由刘凤弼从前期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制定和推行。刘凤弼介绍说:“目的就是一个,给农户做榜样!带动农户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刘凤弼指着刚才带记者参观完的示范园说,“每年来参观的人数达上万人,已经辐射到省外,省内来参观的人数则更多。这个示范园区是宾川县的综合示范园,从基建部分来讲,和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差的大,虽然没有国外的设备‘高级’,但是葡萄长势不亚于使用高档设施的水平。”提起这个园子,刘凤弼颇有几分骄傲。
农资商家必争之地
作为用肥大县,宾川可谓是商家的必争之地。在这里,记者见到,每条进村路上,1000米就有七八家农资店。这也正像刘凤弼说的:“宾川单县的用肥量不亚于寿光,全国、全世界先进的农资品牌都在这个地方。”
当地的经销商告诉记者,云南省的宾川和通海,农资经营店最为密集。由于宾川是葡萄大县、通海是蔬菜大县,使这两地都成为农资商家的必争之地。当记者走进大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点,总经理张子玉带领员工正和张承林教授忙着安装液体加肥罐,他说:“在宾川,农户基本已经认可了使用液体肥滴灌这种省工省力、节水节肥的施肥方式。”尝试液体加肥站模式,就是为了贴近农户需求,更快、更好地服务农户。
在张子玉的店里,记者也见到了驱车500多公里来观摩液体加肥站的云南省通海绿叶农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琼珍。她告诉记者,云南地区特别是通海已经实现了订单农业。“旺长期的时候就有人下订单,到时候有人告诉你,应该采摘了,就回收回来,直接进冷库,包装后直接发往全国各地。”“我们一个邻近的县大面积种植柑橘,柑橘采购商六七月份开始就到那个地方,看谁家的果子要收,坐着就收,收了之后就分果,分级、打蜡、装箱发往全国各地。”订单农业也使得农民对于肥料的质量需求不断提升。
“这里推广的大多是较先进的肥料,由于农民用药、用肥的意识较高,农户愿意用比较好的农药和化肥,节省劳动成本。只要是好肥料,我们那里的农民都舍得投钱。一般农民看不上几十元钱一包的肥料,他们都要100多元以上一包的肥料。经过多年种植和使用肥料经验,发现用了价格便宜的,买着便宜,用下来就贵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上不去。”
对于农资经销商来说,充分了解农户消费需求是能否真正服务农户的先决条件。张琼珍说:“这里的农民一亩地投入大约几百元,但是农民一般一家只有两三亩地,多的也不会超过5亩地,自己的田自己种。而通海几乎不用滴灌、喷灌,基本上采用浇施,把水放到桶里面,再将肥料溶解到桶里面,再挑到地里面去,和这里模式有差异。但是,农户们还是比较接受液体肥,应该有市场。”所以她特地跑了500多公里过来参观看看。“用液体肥料就省略了肥料溶解这一步,需要多少水直接放到里面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