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一扫,手中的中药种植地、企业加工、医院购买渠道、检测信息一目了然。这不是设想,而是记者亲眼见证的现实。
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中药种植、流通,在当今社会弊端凸显。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时有发生,也成为监管部门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成都市经过3年的努力,对中药材流通溯源体系进行试点建设,尝试破解这道难题。
破题
商务部推广成都经验
今年上半年,河北省食药监局通报该省中药材及饮片不合格率达33.8%。
传统中药材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落后,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欠缺,导致中药材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情况时有发生。
用现代流通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中药材流通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电子化,从而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追溯链条,这是成都市尝试破解中药材流通难题的办法。
记者从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成都市就启动了中药材溯源工作,并成为成都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成都市中药材流通溯源系统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国家商务部、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予以充分肯定和推广。
成都的成功试点为全国试点提供了示范经验,商务部首先在全国4个城市推广,随后又在7个省推广。
经过3年的努力,目前,成都的试点已初步实现了中药溯源从种植、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贯通。
中药材追溯
从种植环节开始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彭州敖平人就开始大规模种植川芎。如今,川芎成为该镇70%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每年1万多亩,产量3000多吨,能占到全球80%销量,吸引国内众多药企在这里建种植基地,敖平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川芎之乡”。
敖平川农川芎产购销合作社社长钱安寿告诉记者:敖平的川芎之所以闻名,就是质量跟得上要求,观念跟得上时代。正因为这样,敖平镇是最早参与成都中药材溯源的种植基地。
敖平川农川芎产购销合作社办公室,一台专门用来录入种植信息的电脑记录着合作社每一位种植户每一个地块同一时间段种植和采收的川芎批次,并录入分批次质量检测信息。最后通过智能溯源台秤、标签打印机、二维码扫描枪将种植信息与流向信息相关联,打印出每批次的追溯码,贴在药材包装上销售。
如今在敖平,随着全国中药材溯源的逐步推广,川芎种植户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这套新的质量体系中。
钱安寿说:像成都康美这样的大企业,就只要我们有溯源码的产品,用溯源码这是我们对品牌的自信,也是对药厂和消费者负责。敖平川芎要想维持现有的地位,就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要求。
生产企业
增加成本更增加竞争力
成都康美药业生产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上的工人把从敖平运来的川芎首先用扫描枪对溯源码进行扫描,然后才将同批次的药材开包加工,之后又按批次进行检测并上传检测报告。在将中药材来源信息与中药饮片流向信息关联后,打印追溯码贴印在每一个小包装上。
在该公司陈列室,记者看到除了川芎外,还有多种中药材贴有溯源标志。
“我们对提供的药材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检测标准,而具备溯源条件的药材,均必须提供溯源信息。”该公司负责人王凤严告诉记者。
为此,康美公司每年会多增加20多万元的成本。但王凤严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为企业赢得市场增强了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