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秋收,年复一年,最让农民头疼的莫过于一年四五次给庄稼浇水。每逢灌溉期,运潜水泵、铺小白龙、看护浇灌,几亩地农田浇水需要几个青壮劳动力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如今,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民的这一烦恼将渐行渐远。据了解,开发区将会有近2.6万亩农田、28个自然村受益。近日,记者走进赵虎镇,了解了小农水即将给农民带来的大实惠。
小农水使农业命脉更稳固
农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之本,在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各项工作部署中更是把“做优一产”放在了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的首位。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小农水工程的建设夯实了农业的命脉,让农民更踏实。
“赵虎镇有4万人,74个自然村。近几年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就连有劳动能力的妇女都到德州一些工厂打工。 ”赵虎镇政府工作人员赵春红说。可每逢灌溉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们都要返乡,“照顾”家里的几亩农田。
大刘汉村村支书刘桂文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每年浇地的时候都得回家,因为浇地是个力气活儿。 ”麻烦的灌溉流程,让不少年轻人曾有过放弃种田将土地外包的想法,但由于近两年建筑业的不景气,让许多人只好“内外兼顾”。刘桂文自家有10亩地,每次浇地都需要两天的时间,其中半天的时间用来铺设“小白龙”。“现在村里修建了一个泵站,把出水口直接接到每家每户的地头上,真是太方便了,村民们都很期待。 ”刘桂文说,之前村里浇地,需要用潜水泵,铺设“小白龙”,两三个青壮年才能完工,之后还要有人看管浇灌。而小农水建成后,即使是老人、妇女都能轻轻松松地一个人浇地,这让村里不少年轻人种田的心稳了下来。
小农水工程的建设把水直接送到农民的地头,稳固了农业命脉,方便了农民灌溉,安抚了农民的心。
小农水让农民走完灌溉“三部曲”
在赵虎镇冷庄村记者看到,泵站房已经建好,支管道已经全部铺设完工,部分主管道也接近尾声。据赵虎镇小农水指挥部工作人员倪志勇介绍,主管道铺设完工后安装泵站,随后小农水即可投入使用。小农水工程的建设让农民完成了农田灌溉的“三部曲”。
机井打水灌溉,个人引黄灌溉,小农水集体灌溉,这农田灌溉的三部曲每次的改变都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实惠。倪志勇说,“三四年以前,村里浇地都是用泵打机井里的水,井水有二十多米深,打出水来自然用电量就大。后来,农民就能够引黄河水灌溉,用电量小了,但还是大水漫灌式地浇水,不仅浪费严重而且用在浇灌农资的费用也不小。现在小农水工程建成了,农民才真正实现了集体灌溉,省时省力又省钱。 ”
倪志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最开始的机井打水灌溉,由于水深,需要几个青壮年用泵把水从地下二十多米打上来,一亩地就要用掉几十元的电。机井打水灌溉经济成本高,人力成本也高,而且井水不如黄河水灌溉效果好。后来的引黄河水灌溉,用电量明显减小,但是人们仍然需要铺设几百米的小白龙把水引到地头。“小白龙的长短就决定了水压大小,几百米的小白龙到了地头后水压小,浇灌时间就很长。 ”倪志勇说,一亩地有时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引黄灌溉降低了经济成本,提高了浇灌水的质量,但是人力成本并没有下来。小农水投入使用后,泵站开设出水口达到最佳频率时,一亩地仅需要不到20元的电费,每50米一个出水口一亩地约一个小时就可灌溉完毕,节约了灌溉时间。泵站有专人看管,村民可以在灌溉期集中灌溉,每家只需一人看管就能轻松浇地。“到时候我们就在大喇叭上喊,哪天浇地,开哪些出水口,村民到时候安排一个人浇地就行了。 ”刘桂文想象着小农水使用后的工作。
小农水给农村现代化增光添彩
据了解,目前,赵虎镇110千米管道已经铺设完工,此外,抬头寺镇也已经建成150眼机井,铺设管道50千米。截至4月底,抬头寺预计将建成155眼机井,铺设管道71千米,赵虎镇将建成14座泵站,铺设148千米管道。全区将会有28个自然村受益,覆盖近2.6万亩农田。届时,开发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期将完工。
据倪志勇介绍,小农水完工后首次使用将会是小麦灌浆期,赵虎镇将会首先选择一个村子试用,随后在13个村全部投入使用。
小农水工程的建设确保了农业用水、促进节水,把传统水利的精华与现代水利技术结合起来,达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灌溉用水量、增加耕地灌溉面积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成为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推手。小农水工程的建设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做优一产的重要保障,促进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小农水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受益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村进一步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