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彰武县西六家子乡白山土村远离居民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个名气挺大的肉驴养殖场,名字叫“彰武县阜珑香肉驴基地”。养殖场的主人是今年46岁的刘艳玲。
刘艳玲养驴与众不同——不是单纯地育肥后出售,而是自繁自养自销,还带动本村的农民养驴致富。
说起养肉驴的事,还要追溯到2008年。那时,她在县城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驴肉馆,她发现买回来的驴肉吃着懈口、味道不好。于是,她有了饲养肉驴的想法。经过一番调查、她发现肉驴耐粗饲,抗病力较强,前景非常好。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东拼西凑地借了几万元钱,建了简易棚子,于2010年10月买进20头内蒙灰驴、山东德州驴开始饲养。还别说,经过育肥后的肉驴都卖出了好价钱。2012年,她又追加25万元,将肉驴增加至120头,扩大了养殖规模。
2013年,刘艳玲养殖的肉驴增至160头,同时,她还建起了两栋圈厩,购置了铲车、铡草机等机械设备,通过“滚雪球”式发展,逐步把养殖场打造成了“彰武县阜珑香肉驴基地”。
在养殖基地办公室,饲养员迟建国对记者说:“养驴这活儿说简单点,就是3条:一是保证饲料足,喝足水;二是搞好圈厩卫生,防止疫病发生;三是让驴遛弯、打滚多活动,还要经常梳理皮毛。这3条做到了,肉驴就养好了。”据了解,一头驴一年需要3亩地产生的玉米秸秆、500斤玉米和一些豆粕、葵花饼等细料。为保证饲料充足,刘艳玲通过转包、代耕等方式,种植玉米80亩,同时,还充分消化了当地玉米秸秆资源。
村里农户看到她养驴挣钱了,就集资买驴跟她发展养殖业。在基地的带动下,现在已有4户农民养肉驴,共存栏100多头。育肥后,基地按每市斤14元收购。
合作经营,带动了农户增收,还在无形中拉长了加工链条。“现在,市场上好驴驹子就能卖到五六千元,大驴就得一万元,驴皮更值钱了。”刘艳玲说。
就基地下一步打算,她信心十足:就是把基地再扩大13亩,建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上一套屠宰生产线,再盖一座冷库,这就全了。她相信,搞自繁自养自销自加工,经济效益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