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曾是全国11个食用菌亿元县之一,但由于技术上停滞不前、生产上处于小而散的状态,缺乏整体竞争力,一度没落。
近年来,该县通过引进以全国首家全自动工厂化栽培银耳的企业——福建祥云生物科技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项目,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科技化、工厂化,实现转型升级。
“如果说以前是‘星星点灯’,那么现在正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近日,尤溪县食用菌站站长杨彬接受采访时说,菇农是“星星”,龙头企业则是“月亮”。
多次考察,情定后楼村
尤溪县洋中镇后楼村,曾经以种植香菇闻名,如今因银耳而再次声名鹊起,每天3万瓶银耳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
事情还得从2013年3月1日说起。当天,一辆小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后楼村,从车里钻出一个中年男子,他便是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祥珍。当时,他正为一个总投资3亿元的银耳生产工厂选址而到处奔波。此前,他已考察了湖北的咸宁和福州的罗源。
陈祥珍说,当初是听朋友介绍才把后楼村作为备选点,没想一到这里,就被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住了。此后,他先后5次来到这里考察,除了了解生态环境和民风,还详细打听相关政策。
协议不久后签订。这让后楼村乃至尤溪县食用菌产业重振旗鼓。
后楼村生产的香菇因品质好,被称为“面子菇”,属于免检产品。家家户户几乎都靠种香菇脱贫致富,鼎盛时期,年种植1500万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北方种植香菇逐渐兴起,并向南方市场发起冲击,后楼香菇开始走下坡路。
“同样的品质,我们的成本每公斤要54元, 而人家批发价才42元。”杨彬说,最低谷时,村里种植量降到每年约100万袋。
在尤溪县农业局局长林新旭看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缓慢的症结在于技术上停滞不前、生产上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只有升级,才有出路”。
百“菇”齐放,施展新功夫
尤溪福建农民创业园的食用菌核心区,正位于后楼村。龙头进驻,让原本只产香菇的后楼村百“菇”齐放。
得益于当地的良好生态,祥云生物科技工厂化瓶栽的银耳都是“喝矿泉水”长大。这一项目全部投产后,日产24万瓶银耳,可占全国产量的两成以上。由于走高端路线,产品深度开发,市场不成问题;
天益菌业与省农科院合作,投资5000万元,率先运用废弃松木屑生产珍稀食药两用菌——绣球菌获得成功,日产绣球菌菌包1万袋、绣球菌鲜品1.5吨,俏销北上广等地;
国家级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让灰树花从一年出菇仅3个月到全年出菇;
除了丰富食用菌品种,杨彬认为,龙头企业的进驻,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技术升级、产业整合、理念提升,这对尤溪食用菌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打造核心竞争力意义深远。
天益菌业总经理林智说,公司正与厦门一家企业合作,研发绣球菌面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饼干等新产品,一方面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提前应对原有市场饱和。
陈祥珍告诉记者,祥云公司目前正在建设检测中心。建成后,全县的菇农都可把原材料送到这里检测,“相当于在原材料环节加一道安全锁,保证产品的绿色高品质”。
还有一些企业在营销上施展新功夫。如安农公司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赶圩网运营顺利,公司开发的趣养菌包、休闲香菇饼干及“老菇伯”品牌产品网上月成交共60多万元。
现在种菇,跟以往不同
龙头企业集聚,给菇农带来种植技术、管理和市场理念的冲击。
尊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盛益,已从事香菇种植30年。马诗龙生物科技公司进驻以后,他发现,现在种菇,跟以往不同。
以前,出菇环节对温度有要求,需要埋在土里,再用水浸泡降温。而马诗龙运用水帘降温技术,实现了低海拔地区香菇的全年生产。合作社与马诗龙合作,建起了25亩水帘菇房。
一开始,技术要求最高、工序最繁杂的菌包生产等环节由马诗龙负责,合作社农户只要承担日常管理和采收。慢慢掌握技术后,陈盛益承包了马诗龙公司的车间,菌包环节也由合作社完成。
最近,陈盛益还开始试验用祥云公司银耳采收后的废料种植毛木耳。
“祥云公司以棉籽壳为主种植银耳,生长周期45天左右,培养基内的营养物质还没完全被利用,可拿来种毛木耳。”陈盛益说,“如果试验成功,我们不需要为原料发愁,祥云公司也不需要为处理大量废料发愁。”
如今,尊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带动200多户社员种菇致富,去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后楼村食用菌产业的复苏,正是全县的缩影。据统计,目前,尤溪已有食用菌生产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14家,参与农户2500多户。2014年,全县种植食用菌24029.1万袋,鲜品产量10.36万吨,产值6.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