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嫩绿的树梢迎风微摇,来到静谧的辉南县朝阳镇向阳绿色棚膜经济园区,一条6米宽的水泥路笔直地通向园区尽头。漫步在园区的道路上,放眼望去,两旁整齐林列着30栋蘑菇种植大棚,为了保温和遮挡光线,村民们用草帘将大棚遮盖得严严实实。
随意走进5号大棚,入眼的是一垛垛码成一米多高的菌包,里面有六七名工人正在忙着制袋、灭菌,一派繁忙景象。
“去年加入食用菌合作社之后,朝阳镇政府给我提供了这个占地一亩的大棚。”停下手中的活,大棚的主人张俊才满面笑容地告诉笔者。他说:“今年我卸了100吨硬杂木屑,制了4万多袋菌包,大概能产6万多斤香菇,菌种和技术都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出来的蘑菇也由合作社统一包销,几乎没有什么风险。这不,还没等蘑菇上市,就已经被预定一空了,刨除所有费用,能挣个七八万块钱。合作社就是我们的技术员和销售员,有了合作社,我们就只出力、光管种,没有后顾之忧。”对于加入合作社种蘑菇,张俊才信心满满。
顺着张俊才的指引,笔者来到27号大棚,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在仔细检查蘑菇的生长情况,他就是这栋大棚的主人吕旭,也是朝阳镇向阳绿色棚膜经济园区“鸿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经了解,吕旭是辽宁鞍山人,从事食用菌种植已经十几个年头,在食用菌种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有着稳固的销售渠道。合作社生产的蘑菇,都由他负责联系订单,与辽宁及附近周边县市的大批发商签订合同“以销定产”,统一对外批发。
对于为什么从辽宁鞍山来到吉林辉南,吕旭狡黠一笑:“是朝阳镇栽下的梧桐树把我给‘引’来的”。原来,蘑菇种植在朝阳镇也不乏先例,但以往都是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的散种,规模不大,形不成进入大市场的合力,难以形成固定产业持续发展,而且种植技术不全面,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都不高,使种植收益大打折扣。
那么,怎么能破解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
于是,整合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标准化服务;实现统购统销,充分发挥这一周期短、见效快的富农项目,引导助推食用菌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想法,在朝阳镇党委书记冯彦胜的心中逐渐形成。2014年,朝阳镇筹措资金30万元,对向阳绿色棚膜经济园区30栋大棚进行改造,用于集中生产食用菌,“引”来了有技术和销
售的致富带头人——吕旭,“鸿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样应运而生。
吕旭向笔者介绍:“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向社员承诺了三包,分别是包服务、包技术、包销售,实行统一原材料购买、统一菌种供应、统一签单批发,为社员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现在合作社已经发展来自镇内各村的社员20多户,30栋大棚主要种植香菇、平菇和御皇蘑3个品种,其中有20栋大棚专业种植香菇。按订单批发价格算,总产量近180万斤,产值能达720余万元,可实现订单利润200多万元。”
成立合作社不仅让社员有钱可赚,更重要的是还给更多的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在家门口种蘑菇就能挣钱,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村里有40多人在大棚里帮着制袋、倒垛,每人一天能赚80元钱,一个月能增加2000多块钱的收入。”正在吕旭家的大棚里忙着倒垛的刘凤琴高兴地说。
“你看,菌袋里已经长满了白色的菌丝,再过一段时间,蘑菇就丰收了。”吕旭拿起一只菌袋向笔者展示着。看着一天天长大的蘑菇,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