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满目苍翠。
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道真县洛龙镇大塘村磨盘山上,绵延起伏的蔬菜基地尽收眼底,云雾之下,一幢幢黔北民居若隐若现,水泥公路如玉带蜿蜒伸向各家小院。
走进菜地,30多个农民正在蔬菜基地里忙碌。基地的主人陈建明拿起一棵莲花白苗,正向大家讲解栽种技术要领。
陈建明是土生土长的大塘村人,多年种蔬菜的经历使他已成为种植蔬菜的专家,这些年,陈建明靠种高山蔬菜,收入不错,建起了黔北民居,还在县城买了房子。
“我们的蔬菜都是销往重庆,磨盘山的高山蔬菜新鲜、绿色无公害、价格适中,在重庆市场非常畅销,去年,我种了40亩,收入有11万元。今年准备再扩大规模,种到60亩。”说起种植蔬菜带来的收益,陈建明干劲很大。
洛龙镇大塘村磨盘山海拔1200多米,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越,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引进客商、畅通销路等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为广大群众开辟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大塘村总支书记陈莉介绍,以前,当地群众种的蔬菜全是农民自种自销,效益不太明显。5年前,通过引进重庆客商陈仕云来这里发展,目前已带动55户群众发展起了蔬菜产业。
“如今在磨盘,种蔬菜已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陈莉说,去年,全村种植高山蔬菜面积5000余亩,产值达1400余万元。磨盘片区种蔬菜的农户户均收入达到了5万元。
磨盘山蔬菜产业的兴起,仅仅是道真不断发展壮大特色蔬菜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减贫摘帽、全面小康”进程中,道真自治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瞄准重庆大市场,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引进客商示范带动、优化服务强化保障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本地特色,精准脱贫措施,为高寒贫困地区群众寻找致富路。今年上半年,全县商品蔬菜播种面积15万亩,全县商品蔬菜累计产量4.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瞄准市场调结构,做大做强道真蔬菜产业。该县聘请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对全县商品蔬菜基地进行科学规划,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传统优势,重点发展高山喜凉蔬菜、低矮河谷早熟蔬菜、城郊时鲜蔬菜和山区特色蔬菜。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商品蔬菜基地的扶持力度。同时,捆绑项目加大商品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菜农生产条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目前已形成了洛龙——阳溪冷凉蔬菜产业带、上坝——大磏夏秋蔬菜产业带、淞江河流域次早熟蔬菜产业带、城郊时鲜蔬菜产业带。
在产、供、销中,该县采取寻找客商,以发展订单蔬菜为载体,借助订单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基地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配套管理、统一标准质量、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技术管理模式,做到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化、服务诚信化,实现蔬菜产业的升级。推行各部门配合,项目打捆,资金整合,外销蔬菜产、加、销、贮、运综合配套,形成“客商+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道真蔬菜直销市场。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蔬菜基地17个,引进重庆、湖北、浙江等地客商建基地种植大白菜、甘蓝、大葱、辣椒等蔬菜品种5000余亩;成立了道真自治县蔬菜协会及20个蔬菜专业合作社。
在蔬菜品质建设方面,该县依靠西南大学技术力量,开展与重庆及国内大型农贸市场检测数据的多边、双边互认工作。实行土壤改良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县农牧局蔬菜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分片负责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申报产品产地认证,注册商标,做大做强道真商品蔬菜品牌;完善蔬菜生产档案,强化蔬菜生产投入品种监管,加大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舒心。
“着重培育无公害蔬菜,并致力于打响道真蔬菜品牌是我们的发展思路。截至目前,全县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12个面积达8万亩,认证的品种有9个。”道真县农牧局副局长牟忠林介绍。
让重庆市民吃道真的菜,让道真农民挣重庆的钱,把道真蔬菜基地打造成重庆人的“菜篮子”,道真县计划到今年底,全县散种、套种、复种各类蔬菜26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