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贵州,清风和煦,阳光灿烂,一片片翠绿的茶园里,茶农像往年一样在茶园里忙碌着。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科技信息、交通设施等新变化,贵州的茶农茶商,正乘着互联网大数据这朵“云”,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质量安全公信度,用互联网做大茶产业;同时,借着贵广高铁开通、融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的“东风”,茶山生态旅游经济正在崛起。
借互联网创品牌
从“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到“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40多年“低头种茶”让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从“修大坝、种茶园、户户通马路”到“创品牌、搞联合、互联网营销”,短短数年间,原本只会“抬头看天”的茶农,现在已经把眼光瞄向更广的市场。
从种茶到收购茶青、加工制茶,从事茶产业10多年的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茶农景林波除了拥有自己的茶叶公司外,还建起了占地近6亩的制茶作坊。
但靠零售和批发为主的茶生意并不能让这位30来岁的年轻人满意。“每斤茶叶去掉成本,也就赚十几、二十元钱加工费,还经常被压价,没啥利润空间。”景林波说。怎样才能从低端往上走,景林波将目光放在了塑造品牌上。“今年我注册了商标‘核伦春’,在网上建立推广本地茶叶的平台。”景林波说。
湄潭县是贵州主要茶产区,种植面积50多万亩,2014年茶叶综合收入超过30亿元。作为湄潭县茶产业、茶文化的源头,核桃坝村更是“因茶而兴”。全村1万多亩茶园,868户村民家家户户种茶或加工茶,早就名扬茶界的核桃坝茶叶更是被浙江、安徽一带的茶商大量收购。
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2万元,但越来越多的茶农不再满足于做产业链条中利润最少的一环,互联网成了茶农开拓市场的“利器”。从去年年底开始,茶农刘声彦就一直忙着开发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传送“芸香茶叶”相关资讯,通过美文美图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湄潭绿茶。目前,核桃坝村已有几十家企业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销售额逐年提高。
如何把种茶变成产业,让自己从茶农蜕变为茶商?茶农刘泽远打算联合村里的茶叶加工大户,成立一家茶叶“聚集公司”,联手实现不压价、不赊账,以解决投资成本少、资金回笼慢等经营难题。如今,县里每年都会带领大批茶农、生产企业参加国内的各类农产品[0.12% 资金 研报]交易会、茶叶博览会等寻找商机。
搭云平台打“生态牌”
一大早,贵州贵茶有限公司久安茶基地种植管理员周珍辉没有去茶树基地巡视,而是打开电脑登录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网的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茶园内的6个摄像头查看茶园情况。
贵州省建立的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让周珍辉足不出户就能对万亩茶园实施远程监控,还可以对茶树种植环境中的空气PM值、水质、土壤肥力等多项参数进行监测。周珍辉说,云平台不仅让他站得更高、看得更全,也轻松不少。
在云服务平台上可以看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过程。田间通过一根采集针插到土壤里,通过无线网传到平台,土壤的农药残留、温湿度等情况都可以监测到。周珍辉说:“以前每天上山都要走很长的路,现在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实施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