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就近销售农产品
为什么要针对产地市场编制一个规划?张合成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说,在我们现有的顶层设计和现有的市场里,对产地市场的关注程度比较低。在现有批发市场的运行中,现有市场基础设施和运行条件很不利于农户的营销。为此,农业部和商务部、发改委共同研究,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的规划和布局。
张合成让记者看几张农民收获和销售的照片,他说,现在是这样的,打完菜挑着担子,时间越长挑担子的农民兄弟就越累,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市场能建好,农产品能够卖到一个好价钱,农民就会很高兴。我们归纳了12个字,“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这就是发展产地市场想要达到的功能。
如果再理性化一点,产地市场建设是要首先解决好农产品销售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初一公里”就是农户离市场太远,或者是流通服务离生产太远。最近国务院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为我们的流通离生产太远,市场离农户太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在东部,西部特别是主产区、一些特色产区产地市场少。目前,我国仍有36%的乡镇没有一个农贸市场。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易方式落后导致农民在交易过程中吃亏。产地市场建设有利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果没有产地市场,没有现代的市场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不完善的。要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但优势产业还要有优势的市场体系才能卖到优质的价格。从两年多的试点来看,洛川国家级苹果市场、定西马铃薯市场、赣南脐橙市场、云南斗南花卉市场运行良好,这些市场在建立的过程中同时就在推荐农产品产品品牌。此外还有舟山水产、牡丹江木耳、重庆生猪、大连水产,在建市场的同时就是在营销,就是在树立品牌的价值。将来,国家级市场建设完成的同时,也是国家级品牌形成的时候。
“互联网+”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三个重大影响
当下,“互联网+”的概念非常火,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有蓬勃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会不会对产地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张合成说,我理解“互联网+”的基本要义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如果按照这个要义来定位的话,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市场并不矛盾。批发市场的互联网化、电子化和电子商务化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电子结算,过去商户和商户之间是交现金的,电子结算就开始刷卡结算。第二个阶段是电子交易,一旦进入电子交易之后,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由原来的对手交易变更为电子交易行为方式。电子交易带来了两个很重要的变化:一个是按照交易时间的先后来确定价格,一个是按照价格高低来确定价格。因此,电子交易也是更加公平的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