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天,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棚膜蔬菜基地上空艳阳高照。一栋栋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正好。道路两旁,不时可见一辆辆装满蔬菜的货车,丰收的喜悦挂在菜农们脸上。
“这茬小柿子熟了,得抓紧摘出来,今天下午就要空运走。”刚刚从蔬菜大棚走出来的刘建平满头大汗,他把满满一篮小西红柿放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
刘建平来到陈家店村棚膜蔬菜基地种菜已经两年多了。“我在这儿承包了两个大棚,主要种柿子、辣椒、西葫芦等蔬菜,卖得都挺好的。”刘建平说,除了他种的蔬菜卖到本地的农贸市场,他还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今天的这些小柿子是卖到上海的。”
把小西红柿卖到大上海,刘建平靠的是网络。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家的蔬菜,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建平把蔬菜的照片和信息发到了网上。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网上很快就有人对刘建平发布的信息进行了回应,并订购了一批蔬菜。
“网络真是太强大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种的菜能卖到那么远的地方。”很快,刘建平收到了购买者的反馈,对他家的蔬菜给予了好评。第一笔网络订单顺利完成后,刘建平对电子商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加大了网络销售的力度,并对装箱、发货等环节进行了改进。“蔬菜瓜果最重要的是要新鲜,所以我卖的菜都是空运,今天下午发货,明天上午客人就能收到。”
由于刘建平种的是纯绿色蔬菜,而且发货迅速,吸引了很多回头客。网络销售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比卖到市场贵多了,我这些小柿子一公斤能卖到七八块钱。”刘建平说,每栋大棚每年可收入五六万元。
现在,在微信平台上,刘建平和多位客户都保持着联系。“谁需要啥菜了,直接在微信上一说,我当天采摘当天发货,特别方便!”刘建平拿着手机笑着说。
网络平台的触角延伸得越来越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让农民体会到新鲜的销售模式,更尝到了获利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