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起,长春市正式启动“最有长春味土特产”网络评选活动。提起土特产,不禁让人想起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这三宝之一鹿茸,便是长春市双阳区闻名海内外的“土特产”之一。
“双阳梅花鹿,满身都是宝。”这话并不夸张。8月7-8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双阳,开始了双阳梅花鹿寻宝之旅。
历史
清朝雍正年间
已开始人工驯养梅花鹿
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双阳区鹿乡镇盘古屯就有人捕获野生梅花鹿,围起栅栏,进行人工驯养。“盘古屯”为满语音,译成汉语就是养鹿的地方。此后,双阳梅花鹿养殖经历了自发散养阶段(1725-1949)。建国前,双阳梅花鹿达到400-500只。也正是这个时期,人们认识到鹿茸的药用功效,鹿茸也因此成为关东三宝之一。
解放后,双阳区梅花鹿养殖进入规模养殖阶段(1949-1978),1949年双阳县在长岭陈家屯建起第一家国营鹿场,这标志着梅花鹿的养殖由散养向规模养殖方向发展,同年底全县梅花鹿存栏达556只。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全区建成国营鹿场5家,鹿存栏总量达到了4903只。
进入计划与市场并存养殖阶段(1978-1998),1988年,双阳县被列为吉林省养鹿基地县。1995年双阳撤县设区后,全区拥有国营鹿场5家。1998年,全区梅花鹿存栏达57091只,其中国营鹿场存栏3000只,集体鹿场存栏5000只,个体养殖户存栏49091只;全区鹿茸产量38089公斤,产值1.2亿元。
从1999年开始,进入现代养殖阶段。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1999-2000年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双阳区国营鹿场种鹿全部出售,职工全员买断,国营鹿场改制为个体民营鹿场。
此后,梅花鹿产品由原来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产品方向转变,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2006年,双阳区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梅花鹿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2008年获得了地理标志商标。2009年被吉林省政府列入长吉图战略规划。
荣誉
1986年经品种鉴定
命名为“双阳梅花鹿”
如今,双阳是全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也是鹿产品生产基地和产销集散地,先后被评为“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梅花鹿种源养殖示范区”、“吉林省梅花鹿养殖标准化示范县”、“国家梅花鹿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
双阳梅花鹿是世界首例鹿科动物定型品种。2007年,双阳区鹿业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双阳梅花鹿”商标注册申请。2008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予以核准注册。双阳梅花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获得,结束了双阳乃至长春市没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历史。
在双阳梅花鹿产业的发展史上,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叫韩坤,今年76岁,是双阳梅花鹿育种第一人。
就是他繁育的梅花鹿在1986年通过国家品种鉴定,被命名为“双阳梅花鹿”品种。这种梅花鹿产茸量更高,茸形肥大粗壮,遗传基因稳定。
1986年,“双阳梅花鹿育种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韩坤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培育的梅花鹿新品种——“双阳梅花鹿”通过国家农垦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韩坤也由此被誉为“双阳梅花鹿之父”。
锯茸
嘴吹针管打麻药
止血采集一分钟搞定
经当地人指引,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长春市南部、双阳区西部的中国庭院饲养梅花鹿的发源地,中国梅花鹿养殖第一镇——鹿乡镇。
六七月份是大批量锯鹿茸的季节。不过,也有一些养殖户将“好货”留存了一些。
8月8日,被当地人称为“鹿姐”的杨云彤不到4点就从床上爬起来,匆匆往鹿场赶去——定好了这天早上,鹿场的几头公鹿要锯鹿茸。
虽然8月初已经过了锯茸的旺季,但她的鹿场里还有几只鹿的二茬茸没有锯。其中一对鹿茸品相尤其好。在鹿圈旁,锯茸的专业技师陈师傅把准备好的麻醉针剂装在一个特制的长1.5米、直径大约2厘米的钢管中,在距离鹿大约两米远的距离,只见陈师傅嘴对着钢管,对准一头鹿猛地一吹,针管就像飞镖一样扎在了那头鹿后腰部位。陈师傅说,这些都是养鹿人多年来得出的经验,一直沿用到今天。
10分钟过去了,被麻醉的鹿慢慢倒地,陈师傅和助手开始锯鹿茸。首先用麻绳把两支鹿茸的下端扎紧,这主要是为了给鹿止血,“这段绳子要打得长一些,而且要做成活扣儿,鹿苏醒后,自己就能用脚踩下来。”陈师傅说着,把一个铁盆放在鹿茸的下面,这是用来接鹿茸血的。拿起一把30厘米长的细齿锯子,在距离鹿茸根部2厘米左右处开锯。20多秒后,一支鹿茸被锯了下来。陈师傅马上拿起准备好的草木灰,敷在鹿茸的根部,为鹿止血。随后,他们又采集了另一支鹿茸,总共用时不到一分钟。助手检查完毕之后,给鹿打了一支催醒针,5分钟后,鹿苏醒过来,缓慢站起后,走向鹿群。
梅花鹿为啥要锯茸?杨云彤说,“其实锯茸对梅花鹿的成长有很大帮助。”鹿茸也就是鹿角,可以说是梅花鹿的“武器”,野生的梅花鹿和饲养的梅花鹿有很大的不同,“野生的梅花鹿遇到野兽会靠鹿角与野兽搏斗,而饲养的梅花鹿并没有天敌,鹿角长大了反而是一种负担。“鹿茸长到一年以上,会发生骨化自然脱落,并不是一直不掉的。一对鹿茸最轻也要重10公斤以上,如果不割下来,对梅花鹿进食、行走都有影响。”
流通
500米街路全是店铺
前店后厂买茸加工
鹿茸锯下来后,便会进入流通环节。全国最大的鹿产品集散地便位于双阳鹿乡镇。作为我国最大的鹿特产品集散地和批发交易中心,鹿乡镇的鹿产品价格左右着全国鹿产品价格,是全国鹿产品市场的“晴雨表”。
目前,双阳梅花鹿存栏数量约20万只,占全国总量的30%。年产鲜茸150吨,流通量达200吨。鹿产品形成了工业化加工、市场化经营的新格局。10日上午,刚刚进入鹿乡镇,就被镇上主街两旁林立的鹿产品加工、经销门店和企业所震撼。在总长不过500米的街路两旁,一家挨着一家,全都是鹿产品加工、经销店。
鸿坤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这些店铺中的一个,典型的前店后厂。
进得门来,地中央有一大盆鲜鹿茸。一名浙江生意人正在和卖家砍价。“这个可以给你930元,这个就不行啦,这是740元的!”几经交涉,双方谈妥价格,到后面的屋里过秤。随后,浙江生意人把鲜鹿茸交给冯刚。“帮我加工一下!”
加工
反复煮烤再风干
整个过程30多道工序
冯刚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别看门脸不起眼,后面的院子里却内有乾坤,这里是镇上最大的鹿茸加工企业。他一直沿用双阳几代人总结经验传承下来的鹿茸煮炸技法进行加工。
每年的6月初到9月初,是冯刚和工人们最忙的时候。每天凌晨3点起床上工,一直忙活到晚上10点才休息。加工厂约有1500平米。工人们在各自的位置重复着一道道传统工艺。冯刚说,“就拿带血茸煮炸工艺来说,从养殖户送来开始,先进行外观检查,然后称重、测尺、洗刷、挂牌、编号,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煮炸鹿茸。”
在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上,工人们将悬挂在上方的鹿茸慢慢浸泡在锅中,时间到了之后再提出来。
“第一天煮三次,用开水,煮的过程技术含量最高,多大鹿茸用多少时间、多大火候,这可是核心技术,如果掌握不好,一是可能破皮,二是会变质。”煮完三水后进入烤炉开始烘烤,烤炉温度要70℃左右,每炉需烤6个小时。接着便进入冷凉、风干阶段。这此后的每天都要重复煮炸、风干这样的程序。整个加工过程大致要30多道工序,大点儿的鹿茸需要1个月,小的也要20多天。冯刚说,最多的时候他的加工厂一年炸了4万副鹿茸,平时的年头一般在3.5万副左右,每天加工六七百副是寻常事。
冯刚的公司只负责鹿茸的粗加工和销售,是双阳鹿产品产业链条中的一环。而吉林省长双鹿业特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则涵盖了上下游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侧重于对鹿产品进行科技研发和深加工。
产销
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加工企业相继落户
在双阳,杨云彤们、冯刚们汇聚到一起,共同推动着梅花鹿产业蓬勃而兴。“双阳梅花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更是给双阳梅花鹿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进一步增强了双阳梅花鹿的市场竞争力。
经过了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和调整期,如今,双阳梅花鹿产业正向规模化、产业化、高科技方面发展。在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了双阳鹿业的发展,鹿业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一批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园区,所生产的六大类130多种保健产品已远销东南沿海城市,在港、澳、台地区和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双阳梅花鹿产业是朝阳产业,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未来还将加大扶持力度。”双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双阳把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双阳梅花鹿产业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吉林省把梅花鹿产业纳入了新兴战略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并启动实施“双核”发展战略。双阳作为“核心区”之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双阳梅花鹿产业发展将立足“双核”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突出区域特色,发挥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竞争能力,把双阳打造成一流的、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响亮的“中国鹿城”,全力构建“三大基地、两个中心、一个市场、一个核心产业园区多点辐射”的梅花鹿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