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产区大豆价格,王小语认为有些“高不成,低不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后,产区的豆价既没有“高”到满足豆农收益预期,也没有超过国家颁布的目标价,更没有“低”到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相当的价格水平。“今年3月底采价结束时,产区豆价快速下跌到3800元/吨。甚至再现了‘补贴拿不够、企业不开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目前尚无定论,各方仍在积极研究。
目标价格 助推发展
当前国产大豆价格难以让各方满意,豆农“惜售”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初,我国开始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这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的大豆临储政策终结。这一年,一些豆农在观望中选择了“惜售”。
销售不畅,开始出现质疑目标价格作用的杂音。对此,王小语表示,是否“惜售”,是豆农对市场走势做出判断后的市场行为,不能作为评估目标价格是否发挥作用的指标。
实际上,“惜售”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是进口大豆低价影响。大豆目标价格采价期间,沿海销区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港口分销价为3200~3400元/吨,沿海地区比黑龙江产区低700~1000元/吨。
其次,玉米临储收购吸引市场主体参与。黑龙江省虽然参与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但玉米仍执行临时收储政策。玉米的收购、烘干、仓储,最终费用都由国家出,利润稳定,而经营大豆则面临较大市场风险。
最后,产区价格“前高后低”,市场对收购有一定影响。目标价格执行初期,产区大豆开秤价较高,其中,2014年10月初黑龙江收购均价4500元/吨。采价期临近结束时,比如2015年3月23日,黑龙江均价4060元/吨,下跌440元/吨。粮库、贸易商及部分油厂,都感知到价格下跌风险,转而经营承储玉米。
但王小语观察,一些大豆制品加工龙头企业附近收购情况仍然“说得过去”,“益海嘉里、九三粮油、禹王蛋白等企业的收购情况还要比一般水平更好些。”
产区种植面积是另一个焦点。有观点认为,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与2014年相比减少832.6万亩,降幅为26.2%;2014年大豆单产达到历年之最,以正常年份单产计算,2015年黑龙江大豆减产数量将达171.5万吨,降幅达35.5%——这将是自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连续第五年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