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聚力破题
创新农户贷款产品,破解农民“贷款难”。前些年,农民群众“贷款难”,各级党政部门和农民百姓都十分关切,各金融机构也常常感到困惑和棘手。该行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适时推出千家万户农民百姓所想所急所需的新产品、好产品。最具区域特色和示范引领效应的是:“直补贷”、“人参贷”和“农地贷”3款贷款产品。直补贷(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是在国家出台种粮和农资补贴政策后,该行会同省财政厅推出“以补(贴)设押,先贷后补(贴)”的产品。运行5年,全省农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99.4亿元,惠及农户81万户,覆盖面达21.77%。2011年针对吉林人参产量分别占中国产量和世界产量85%和70%,而人参种植经销大户有人参、缺资金、难发展的实际情况,农行在人参主产区推出人参干货抵押贷款,近4年白山农行投放1.96亿元,其他金融机构随后跟进推出类似产品。2011-2014年在农行引领下,全省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人参产业贷款245亿元。“参变钱”“钱变参”,有力地助推了人参产业振兴发展,2014年全省人参产值达400亿元,比2010年增长292%。农地贷,是该行2014年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经农总行批准,先在延边后扩展至28个县,在吉林省金融机构中率先开办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至2015年4月末共对715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78亿元,使14.4万亩农村土地“死钱”变“活钱”。
创新金融租赁工具,破解农民“购机难”。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农民尤其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大型农机具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解决购机资金是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绕不开”的问题。2015年该行会同农银租赁公司、省农委,开展市场需求摸底,确定金融租赁机型,研究金融租赁方案,推进农机租赁业务在吉林落地。4月17日,农总行与吉林省政府联合启动农机租赁试点,首批融资3148万元支持8个农机合作社购买大型农机100台。在我国开创了以玉米水稻为主体的平原地区农机金融租赁业务的先河。
创新市场服务模式,破解农民“结算难”。围绕破解农村商品流通结算难题,该行近几年加快县域电子渠道建设,到2014年末共在县域投放ATM和CRS机919台,发展个人网银77.3万户,设立惠农通服务点11126个,发放惠农卡482.5万张,构建起横跨城乡、遍布市场的电子银行网络。
创新粮农交易平台,破解农民“卖粮难”。吉林省每年粮食商品量达650亿斤左右,全部现金结算需710亿元。该行主动协调农发行和粮食企业打造粮农交易非现金平台,联结粮食收储企业、粮食购销经纪人、卖粮农民,构建企业网银+移动智付通+惠农卡一体化网络,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甚至坐在家里完成卖粮结算。2013年以来,“粮易金”承载粮农交易结算1140亿元,占全省粮食购销总量的75%,由此改写了粮食买卖结算的历史。
瞄准目标不懈探索
三农工作处于党和国家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三农领域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三农金融创新还在路上,需要瞄准目标、把握方向、不懈探索。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前提。“直补贷”承接国家财政直补政策落地,“农地贷”顺应农村土地改革形势,农机租赁切合农业现代化需要,选题准、方向对、路子好。国家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给予高度关注。
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是关键。吉林农行创新三农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金融工具,有“闯出来”的,也有在实践中被“逼出来”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他们主动担当,敢闯敢想敢试。当前,三农、小微企业和农民群众“融资难”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闯出一条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新路。
坚持顶层设计,尊重群众首创是路径。三农金融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动力在群众,决策支持在顶层。对全局性重要产品和重大业务创新,金融机构顶层应搞好统筹规划和框架设计,同时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注意发现、总结、提炼和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成果。
坚持扎根三农,赢得百姓满意是目的。这是衡量三农金融业务是否创新及创新成败的根本标尺。吉林农行迎着农民群众所急所需进行三农业务创新,降低费率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应用。据统计,近4年农户贷款执行农村金融市场较低利率,直接减少农民利息负担4.5亿元;近2年“粮易金”减免交易方手续费18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