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铁涌有万亩连片红树林的海滩涂,生态环境良好,盛产蚝、虾、蟹、蚶等20多种优质海产品。当地海水养殖的赤岸蚝,品质优良,在南粤小有名气,“赤岸牌”蚝及蚝豉远销港澳地区。此外,铁涌也是农业大镇,盛产水稻与马铃薯。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惠州市海洋行全媒体采访团日前来到铁涌镇,切身感受鱼米之乡的物阜民丰。
海水盐度适合蚝类生长
说到吃蚝,资深食客很快会想到惠州市铁涌的赤岸蚝。由于考洲洋的海水盐度较高,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相对更多,吊养在这里的蚝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因此个个体大肉肥,味道鲜甜。每年中秋时分,赤岸蚝都吸引不少珠三角游客慕名前来品尝。
惠州市铁涌的养蚝业已有几百年历史,养蚝是铁涌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以吊养方式来养殖则始于1995年。据介绍,在铁涌吊养的蚝苗都是从外地引进来的。每年3~4月,惠州市铁涌的蚝农们便到珠海、阳江、湛江以及广西北海,选购优质蚝苗,用水泥将它们粘在一起,串成蚝埕,绑在插于海水中的竹架上进行吊养。
“不用放任何饲料,大概吊养5~6个月就可以吃了。中秋、国庆以后来,保证有新鲜肥美的蚝吃!”今年52岁的蚝农方容祥说,蚝的养殖季节为每年的4~10月,10月过后就进入收获期。在他看来,养蚝几乎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只因铁涌这里有养蚝的“地利”。
如今,惠州市铁涌赤岸蚝已有惠州市名优产品、无公害产地证明、无公害养殖技术证明等多块招牌。惠州市赤岸蚝除了可食用,赤岸蚝壳也可进行加工,入药或作为猪鸭的饲料,可谓浑身是宝。
赤岸村八成人养蚝揾食
赤岸蚝成为惠州市铁涌的金字招牌,得名于考洲洋畔一个世代养蚝的村庄———赤岸村。7月7日下午4时许,采访团一行穿过一片正在收割的农田,来到惠州市赤岸村。行走在村道上,不时看见房屋或路旁竖起“蚝门盛宴”之类的字样。
据介绍,惠州市赤岸村是方姓人士的聚居地,约200年前建村,因依山傍海,田少人多,村民历来靠养蚝维生。目前整个村户籍人口为3000人左右,常住人口约2800人,其中约8成人在做和蚝相关的生意。“养蚝好揾食!”方容祥用本地话说,赤岸蚝不仅销往港澳,还远销上海、北京、沈阳等地。
村庄的靠海处,便是考洲洋的蚝场。这里的蚝壳堆积如山,层层叠叠地铺满岸边,离岸约200米的海水处便是蚝农们安置的蚝排了。采访团一行坐上蚝农的小渔船,近距离观看吊养蚝。
“以前有个香港老板过来看蚝,他对这里的蚝很放心,二话不说就生吃了一个。”方容祥把一串蚝埕打捞上来,只见大蚝小蚝密密实实结在一起,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他用小铁锤撬去一片蚝壳,肥白鲜美的蚝肉便呈现眼前。
“蚝对污染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海水重金属超标的话,蚝根本生存不了。所以人们食用赤岸蚝大可放心。”方容祥介绍,以前考洲洋蚝排密布海面,海水难以流通,很容易受到污染,不利于蚝的养殖。后来考洲洋进行了整治,蚝排被有序地规划安置,保持了考洲洋海域的“蓝色牧场”养蚝环境。
成立合作社抱团打造品牌
惠州市赤岸村是养蚝大村,八成村民以养蚝为业,但此前并没有一家较大的企业进驻,将养蚝散户集中起来,对赤岸蚝进行更好的包装和推广。因此,赤岸蚝很难集中向市场推销。
有鉴于此,去年4月养殖户们与企业家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有35户蚝农加入合作社,大家拧成一股绳打造赤岸蚝品牌。
“接下来,合作社会尝试孕育蚝苗,这样我们就不必从外地引进了。此外,我们还按质检标准对鲜蚝、蚝干等产品进行包装,通过网络渠道推广。”合作社有关负责人黄伟强说,合作社目前计划建设农家乐,打造蚝文化休闲旅游品牌。
风车呼应山海 坐拥一洋一湾
■东山海风电场
建成后每年发电约1亿千瓦时
近年来,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新型观光旅游景点成了铁涌镇发展海洋生态产业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全面探寻铁涌潜藏的旅游资源,海洋行团一行穿过临时建设的崎岖施工山道,来到尚在建设中的广控惠东东山海黄埠风电场项目现场,该项目坐落在铁涌、黄埠和平海三地交界处苏茅坪至观音山一带高300~640米的山地,为惠州最大的新能源发电站。
据工作人员介绍,总投资达4.8亿元的风能发电站共建有2MW风力发电机25台,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约1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每年可节省标煤约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约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约100吨,减少氮氧化物约100吨。目前已经建成其中的22座,计划10月底建成投产。现场看到,发电机是一座高达80米的大风车,叶片转动直径达96米,高耸入云端,与山海相应,蔚为壮观。
站在发电机台上往两边看去,一面是考洲洋,另一面是双月湾,与平海大星山观景台隔海相望。据工程负责人介绍,该工程还将建观景台,并逐步修缮上山通道。现在已有一些旅游企业前来洽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游客们将多一个欣赏滨海风光的好去处。
■溪美古村
十几人坐古榕下不觉拥挤
惠州市铁涌镇东南部有一座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溪美村。该村的《方氏族谱》记录了建村的历史,方姓先祖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宣宗时在朝为官,家族中曾名士辈出。直到十三世祖时穿越崇山峻岭来到溪美定居,开基至今已繁衍18代。
近两年来,该村因近150棵古树名声大噪,其中42棵古榕树拥有200多年历史。一行走进溪美古村村口,便看到郁郁葱葱的榕树下,老人在纳凉,孩子在玩耍,十几人坐在树下不觉拥挤。当地人骄傲地称自己村庄是“古榕之村”。
村委会主任方云清介绍,惠州市溪美村现有1300多常住人口,溪美人脚踏着1.8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了400多年,他们认为由惠州市溪美人祖宗留下来的百年榕树是他们的“保护神”。惠州市溪美村被称为榕树之村也源于这里特殊的习俗——— 给二王爷祝寿。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村民会举办祈福祭祀活动并搭台唱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物康阜。同时,村民们会摘下传说有辟邪、避煞功效的榕树枝叶放在口袋里和门前。这个习俗世代相承,延续至今。
方云清说,该村两委班子和村民都非常重视保护这些古榕树,将它们视为瑰宝。它不仅传承先祖流传的风俗,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张最好的名片。
古民居现惠州最早西湖壁画
溪美的历史还体现在它的古村落。现在惠州市溪美村民大多搬到外围的新村,古村落的房子或储物或丢空。采访团一行穿梭在村落之中,溪美古村的民居、祠堂、古井、池塘等,依地形错落有致地散落村中各处。柳暗花明,古风犹存,村道一尘不染,村民在自家门前或道路上晒满了谷子。
行走过程中,在一座清代民居墙壁上看到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这是一幅惠州西湖壁画。画中有两座宝塔,还有五眼桥,与惠州西湖画极为相似。“画面上的城门是平湖门,这个画家是以平湖门为视角,画出西湖全景。”方云清介绍,中间的塔是泗洲塔,塔的左侧瀑布是小石壁的瀑布,右侧的五眼桥和文星塔隐隐呼应,画中苏堤秀美,点翠洲飘逸,湖波浩渺,山峦叠影,美不胜收。
据介绍,这幅壁画是最早的惠州西湖壁画,也是已知最早的惠州西湖彩图。该壁画长1.2米、高0.4米,壁画所在的屋主叫方立常。据方云清介绍,方立常是当地的有钱人家之一,这座房屋是清代修建的,估计这幅西湖壁画也是当时修建房屋时请人画上去的。现在,民居虽已大门紧锁,却依然可以想见当年的豪门气象。
在溪美古村落,类似清代古建筑还有多座。这里的古民居建筑物规划整齐,多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石条作基础墙裙,上部为青砖清水封火墙,厚重牢固的正脊垂脊均饰以精美灰塑,青墙黛瓦,雕梁画栋。纵横交错的巷道把古宅连接起来。“古村落的房子现在很多都不住人了,将来可能改成民宿。县旅游局也希望在溪美古村发展旅游观光。”方云清说。
快运马铃薯三四天销往新马泰
惠州市铁涌还有一大经济支柱便是马铃薯。铁涌全镇约有耕地3万亩,其中2.5万亩用来种水稻和马铃薯。“耕地每年种完两造水稻后,再种一造马铃薯,土地越种越肥,其中马铃薯平均亩产6000斤以上。”惠州市铁涌镇农办主任林汉其介绍,每年新历10月中旬冬种,次年清明即可收获。因精耕细作程度高,规模大,惠州市铁涌堪称马铃薯专业镇。
因收入还算不错,惠州市铁涌人普遍愿意耕种马铃薯。有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到铁涌加入马铃薯种植大军,因此惠州市铁涌农田抛荒率很低。有些村民还到附近的吉隆镇等地租地耕种。
目前,惠州市铁涌约有4000多户马铃薯种植户,生产的马铃薯六七成销往国内各省份。此外,因惠州市铁涌东临考洲洋,具备出口前沿基地的优势,马铃薯还远销新马泰等国家。“这里销货到新马泰,快船三四天,慢船一个礼拜即可到达。”林汉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