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平均每天30吨菜心的供应量,依旧供不应求。北京的一家农产品企业也想要这个菜,我们还要想办法扩大产量。”公司总经理张书霞说,“菜心到广东和香港供货价都是四五元,批发价和零售价那就更贵了,这一亩的菜心年产值有七八万元。”
施庵镇供港农产品基地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每年种10个月广州菜心,2月一茬每茬可收获2次,1亩1次可收获1200斤,10次下来就是1.2万斤,毛收入就是7万多元。工人从种植到收获每斤菜心可获得六毛钱,加上设施、种子、施肥、机械作业和运输的成本也就一块多一点,剩下的都是纯利润了。
张书霞说,基地一期种了两千多亩,从耕地整理环节,就实行深翻精耕、定量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全部依靠人工清理杂草和生物肥,灌溉用水全部使用深层地下水。而蔬菜所需的主要营养肥料则来自基地猪场内建设的一座1600立方米的沼气池。
“猪粪通过沼气池发酵后,进到三级沉淀池后,通过管道可以覆盖到每块地,沼液做叶面肥,沼渣做有机肥。”张书霞介绍,整个蔬菜生产过程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的过程,此外,为保证蔬菜品质,质检人员随时抽检化肥、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及灌溉用水使用情况。菜苗进入成熟期后由专业人员按照“定时间、定成色、定尺度、定重量”的标准,统一采收装箱,入库预冷,确保在采收之后24小时之内到达预定市场销售。
据新野县施庵镇副镇长郑瑞军介绍,镇政府积极帮助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有望扩大至一万亩。
不仅是供港蔬菜基地,在宛绿蔬菜合作社、绿健蔬菜有限公司等蔬菜基地,种植无公害蔬菜,实现蔬菜产业的高效生态化已经成为新野蔬菜明确的发展道路。新野县先后认证了25个无公害蔬菜产品、3个绿色产品、3个有机产品,一个“新野甘蓝”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第一批被授予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