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农业厅印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15—2018年)行动计划》,提出以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合理减少农药化肥投入量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用地膜循环利用为手段,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争到2018年底,面源污染治理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主要目标: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
“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总量明显下降,全省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缓解。“两减”,即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减少,主要农作物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废旧地膜回收率逐年提升,基本实现有效利用。
行动计划明确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几项主要指标,到2018年底:
1.农田节水14.8亿立方米,全省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渔业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农业用水总量明显下降。
2.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38%以上。主要农作物单位化肥施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争实现总量零增长。
3.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争实现总量零增长。
4.全省多元化、产业化利用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基本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利用。
5.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得到加强,75%以上备案的规模养殖场实现配建,环京津、环渤海、环省会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6.在地膜使用大县和旱作农业区,标准地膜推广使用面积增加到40%以上,农用废弃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基本得到治理。
7.建成覆盖全省的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基本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技术路径: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行动计划详细列举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路径与具体措施。
一、农业节水方面,适当调减用水量较大的小麦种植面积,在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一年一熟制,同时积极发展马铃薯、谷子等特色农业和食用菌、油葵等低耗水农作物。到2018年底,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40万亩,节水灌溉率由40%提高到70%。
二、节肥方面,将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全省所有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到2018年底,全省建设标准化配方肥供应网点100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亿亩(次)。
三、节药方面,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重点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集成技术,大力推广玉米中后期“一喷多效”集成技术,加快蔬菜环境友好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此外,我省将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优化养殖布局,推行种养结合、以地定畜,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以环京津、环渤海、环省会区域为重点,创建畜禽养殖场、沼气发酵-沼渣沼液农田循环利用工程20处。
重点推广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综合利用。到2018年底,小麦秸秆机械还田基本实现全覆盖,玉米秸秆还田率提高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