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事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8月15日,记者从市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了解到,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1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其中,小麦总产量54.35万吨,同比增长28.4%,实现十三连增。市统计局将这一局面称为“种植结构优化明显,林牧渔业发展平稳”。
棉花地改种小麦
致使单产下降
徐敦鲁是广饶县大码头镇码头二村居民。今年夏天,他家里的13市亩麦地,一共产了近12000斤,算下来单产达到了900斤,今年夏粮再次丰收。再获高产,是大码头镇小清河支流预备河流域的很多种粮农民的共同感受。央上二村的徐怀兴和东燕村的宋大爷都种了8市亩地,都收获了近8000斤的高产量。
跳出这个流域,全市范围内的小麦总产量也实现了大幅增长,统计下来小麦总产量达54.35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28.4%。市统计局工作人员分析称,气候的适宜,客观上促进了小麦喜获丰收。种了一辈子地的徐敦鲁对此印象深刻,去年冬季少雪气温高,少有冻害,而春季积温略低于常年,生长期普遍延长3至5天,奠定了高产的基础。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小麦整个生长期看,病虫害防治比较到位,多数麦田都能及时得到浇灌,加上农民都选种济麦22、济麦16等优质高产良种,小麦连续十三连增尽在情理之中。
不过,在全市小麦总产量喜获丰收的背后,却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反思的地方。去年11月份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122.29万亩,同比增加27.68万亩,增长29.3%,但单产却出现了一定幅度下滑,444.5公斤的单产数据,同比下降0.7%,较为罕见地没有出现总产和单产同时递增的情况。
在不少种粮大户自己的账本上,单产数据比444.5公斤还要低不少。马玉光种有24市亩小麦,是陈官镇燕儿村当地的种粮大户,往年单产在800斤以上,但今年单产只有700斤。镇政府每年都出资200万元购买黄河水,种麦农民的春浇和冬灌已经不用自己拿钱,这让马玉光免于承担更大的损失和资金压力。
像马玉光这样的减产属于个例,并不能代表基本情况。来自市统计局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市小麦单产降低,是受过去的棉花地改种小麦的影响。
由于棉花取消临时托市政策价格降低,以及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增重、土地流转规模加大、人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棉花地改种小麦已是十分明显的趋势。数据显示,自去年来棉花播种面积132.05万亩,同比减少28.4万亩,减少17.7%。市农业局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各种农业扶持政策的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呈现种粮增加、种棉减少的趋势。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因素促成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快速增加,但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以东营区六户镇的很多农民为例,过去的棉花地新增种小麦后,过去多年的棉花粗放种植使得耕地条件较差,水利设施不完善,水浇条件差,造成粮食单产明显低于过去种粮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