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赤峰节水灌溉:宁城现代农业 发展的新引擎

   日期:2015-09-07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132    评论:0    

  “你看这块地的玉米‘面黄肌瘦’只长到腰间,再看看膜下滴灌的,又粗又壮,与肩膀头一齐,到了秋天区别就更大了。”正在看地的宁城县三座店镇八台营子村村民张宝祥指着眼前的两块玉米地对记者说。“去年秋天大旱,我家的两亩膜下滴灌玉米收了三农用车,邻居嫌费事没覆膜,二亩地玉米只收了四袋子,用电动车就推回去了,不覆膜跟覆膜相比,收成差太多了。”近日,记者在该县的几个乡镇采访时发现,膜下滴灌技术让“望天收”的丘陵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平川区的大水漫灌也正逐步被这种新的灌溉模式替代。过去被农民认为费事、费钱的膜下滴灌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成为全县农业灌溉的新主角。

  据县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县水资源总量4.01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3.4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4亿立方米。全县年用水总量1.736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294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5%。县水利局副局长胡广民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大面积推广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了省水、省肥、省力,增温、增产、增效的目标。”

  宁城县委、县政府的高位推动、资金投入到位,使得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迅速在该县落地生根。项目初期需要的水源井、水泵及干支管线等多项投入,通过整合节水增粮、高标准农田、整村推进、土地整理、粮食增产等项目资金来完成。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并整合发改、农业开发、水利、扶贫等项目资金用于膜下滴灌成果巩固。今年,全县用于玉米膜下滴灌工程的各类涉农资金已超过1.6亿元,膜下滴灌玉米达到30.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

  膜下滴灌技术省去了纵横田间的水渠,去除了土地分隔的田埂,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真正实现了节水增效。在县水利局,水利技术人员算了这样一笔账:膜下滴灌技术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每亩地实现节水60%—70%,节电10—15度,可大幅度节水节电。每眼机电井仅需2—3人轮流进行供输水设施的管护,不需要平整土地、开挖水渠等人工作业,节省劳力80%以上。每亩地平均增产300公斤,增收600多元,闲下来的农民外出打工,一年纯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终极目标。在忙农镇东洼子村,支部书记陈海山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说:“这全是膜下滴灌玉米,旱了一合电闸,井水直接渗入到了玉米根部。农户根本不用到地里来,村里年轻一点儿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据了解,该村经过4年的建设,目前全村人均膜下滴灌玉米田已达到1.8亩。

  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参与和示范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咱们的芦笋系列产品在欧洲产品展示会上获得了广泛好评,芦笋酒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并被确定为2017年第十四届世界芦笋协会招待用酒。这下我们建设芦笋基地、带领基地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刚刚从欧洲参展归来的赤峰市神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才兴奋地对记者说。2007年,从事建筑业多年的刘才回到家乡宁城县,投资1100万元组建公司,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化项目——芦笋种植、深加工、销售以及出口。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该公司以每亩千元的价格在几个乡镇承包土地,统一规划,统一配套滴灌设备,建成芦笋栽培基地,大力发展芦笋产业。基地村的农民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在公司上班,人均月工资达到2000元,满脸是土两脚泥的农民从此变成了产业工人。

  “滴灌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灌溉模式,也改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加速了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宁城县水利局局长赵汉祥如是说。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