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元谋县围绕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强县目标,大力发展蔬菜、经济林果种植,全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拓展创新销售方式,积极申报认证绿色农业品牌,不断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步伐,全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强服务 拓展市场份额
每天凌晨5时,元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已是一派热火朝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穿梭其中,忙着蔬菜水果的采买和发货。
来自四川的冯平贵便是其中之一。从去年10月冬早蔬菜上市到现在,他收购外销的蔬果就已超过3000吨。“这里的气候条件好,蔬果上市早品质好,交通方便快捷,所以全国需求量都很大,订单一直源源不断。”冯平贵乐呵呵地说,“还得感谢蔬菜外销办的大力支持,我每天往外地发的新鲜蔬果都在50吨左右,要是没有他们高效优质的服务,很难做到这一点。”
正如冯平贵所说,除了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外,元谋县能在竞争激烈的全国蔬果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正是强化服务和开拓市场。
在服务端,为引导菜农种好菜、卖好菜,为客商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当地农业部门安排蔬菜信息统计室专人负责,对县内及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时准确报送相关部门,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等发布价格和产销信息。
“有了专业指导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我们种植作物更有针对性了。”菜农杨小兵高兴地说,“像这两年番茄价格比较好,我们家就大量种植,上市后一天可以卖两三千块钱,增收不少。”
“这些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元谋农产品直供销售,保障了蔬果市场的繁荣稳定。”元谋县农业局局长杨志豪透露,除积极引导群众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种植时令,通过巧打时间差,以“短、平、快”实现增收外,当地还下大力气做好市场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全天候协调动员菜农、菜商和运输部门搞好生产流通,努力为菜商提供专业化的收购、分级、包装、仓储、冷藏、物流等综合配套服务。
做大蔬果产业蛋糕,元谋县的另一法宝是与时俱进,跟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
过去,卖菜难、菜价不稳一直是困扰元谋农业发展的难题。对症下药,当地采取了“政府主导、公司管理、市场运作”方式,以交易市场为依托,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起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借助平台缩短农产品销售周期,减少销售环节,实现产销无缝对接,让农户和企业在新销售模式中实现增收。
“从4月初开始通过网上‘1号店’与客户直接联系交易,我们已经向深圳、北京等地发出葡萄3522件26吨,为用户提供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购销服务。”一试水就尝到甜头的元谋东方红葡萄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燕兴奋地说。
“电商平台的推广,符合元谋县做强做大农产品品牌,用工业理念来谋划农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成本核算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元谋县蔬菜外销办主任康永林说。
抓品质 推进品牌建设
要真正做大蔬果市场蛋糕,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过硬的产品品质。
针对人们对“绿色健康”越来越强的理念和需求,元谋县早在2000年就应市而动,果断做出了发展无公害、绿色蔬果的决定,农业、工商、质监、供销等多部门联手,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检查整治力度,坚决杜绝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及其他假冒伪劣农资在市场销售。同时,在全县范围内采取生物、生态、物理、化学措施进行蔬果病虫害预防治理,大力推广物理杀虫灯、黄板、昆虫性诱器等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成全省最大的物理杀虫灯体系,共安装3000多盏杀虫灯,防治面积达12万多亩。
“我们种出来的番茄、菜豆等不仅要拿到市场上卖,自己家里平时也在吃,县上对农药销售管理和农残检测都非常严格。”在黄瓜园镇上你莫村,正在对番茄喷打农药的种植大户肖刘华告诉记者:“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国家大力推广的安全环保、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这样的蔬菜卖着放心,自己吃了也放心。”
除严把生产关外,元谋对蔬果销售外运环节的安全监督同样也下足了工夫。县里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在批发交易市场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这是全省第二、全州首家通过省级验收评审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全县10个乡镇也都装备了检测设备,年抽检样品500至3000例,实现了对进入市场交易蔬果的快速、定量、定性检测,确保进入市场的每一个外销蔬果都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
截至目前,元谋县已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3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元谋番茄”农产品地理性证明商标获注册;全县共有“元绿、闽中、辛彝”等88个农产品获许商标注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28万亩,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达标面积15.6万亩,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区面积达21万亩;全县农产品已畅销国内25个省区市的160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远销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调结构 做强现代农业
来到元马镇的金诚种子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育苗大棚。
“这是我们的育苗工厂,主要培育优质番茄苗,占地总面积近80亩。”育苗厂厂长陈仕成告诉记者,“育苗厂经营已有5年,提供育苗全程服务,目前年培育番茄苗约3000万株,年均收入300多万元。采取的是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育苗,光土水肥药均按科学测定标准执行,培育出的种苗抗病力强,品质统一有保障,农户拿回去就可以顺利种植。”交谈间,正送番茄苗来喷药的橡树木村村民李家波插话道:“育苗厂出来的番茄苗品质好,容易成活,而且种植过程中出问题还可以随时得到专业指导和帮助,确实省了很多事。”
类似金诚种子这样的育苗工厂,在元谋县还有很多。近年来,当地紧紧围绕绿色产业“三化三区”(标准化示范区、规模化示范区、区域化示范区)建设思路,在10个乡镇建成番茄、洋葱、菜豆、香葱和葡萄等千亩以上的农业标准示范园,大力推广大棚、滴灌、测土配方、工厂化育苗等高效农业新技术,不断推动蔬果产业向标准、集约、规模方向发展,通过把农民手里分散、低产的土地以流转、出租等方式承包给大户或公司、企业开发经营,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形成规模效应,解决了“一家一户”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投入高、买菜难、无劳力等问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统一品种、农资、包装、技术规范、品牌销售”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路子。”56岁的郭金宝从山东寿光来元谋发展果蔬种植已有13个年头,其种植基地规模已达1100亩,还直接带动周边地区1万多农户参与,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两万多亩。
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元谋已逐步形成了坝区以蔬菜、鲜食水果为主,山区半山区以林果种植为主的格局。截至去年底,全县共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万亩,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2.4%;全县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产量15万吨,产值逾7亿元;蔬菜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仅2014年冬至2015年春菜季,全县就已外销蔬菜37.9万吨,农民卖菜收入首破10亿元大关,达到了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和11.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74元,同比增长13%,连续12年位居楚雄州第一。
“我们力争到2017年,全县基本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建设目标,7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一倍达13000元。”元谋县县长李林波充满自信。
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11.0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31元。
三大生态食品惹人馋
这么一个小县,每年5万亩油菜和上万亩的大豆、花椒,这么多原料销往何处?当然是县内的腐乳企业。
牟定腐乳用本地生产的优质生态原料,使用传统的工艺配方、特殊的发酵群、优良的水质和依靠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精制而成,外观鲜红油润、入口细腻柔糯、品后齿颊留香的品质和较高的氨基酸态氮营养指标,成为中国腐乳行业的一株奇葩。
2014年,全县共有腐乳企业14家,有“天台牌”、“天台羊泉牌”等多个品牌,油腐乳、素腐乳、鸡 腐乳、香菇腐乳4个系列品种,曾被游客赠予“牟定腐乳甲天下”、“中国名腐乳之乡——牟定”、“天下第一美味”三幅墨宝称号。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武汉、浙江等全国各地,产量突破4000吨。拥有“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等多项桂冠的牟定腐乳,去年12月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牟定真正成为“中国腐乳之乡”。
曾几何时,牟定农业受困于“三大劣势”难以自拔:山高坡陡平地少、土地贫瘠产量低、水利灌溉条件差。在90%左右的国土面积为山地的犄角旮旯里搞农业,可谓“看山愁、望水难”,加之远离大市场、物流成本高,“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县农业局局长杨绣宏清楚地记得:“前些年动员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在牟定好多山区都用不上。”
如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逢其时——在许多地方受困于雾霾、面源污染,市场对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之时,天蓝水清山绿空气好,又没有经过高强度开发的牟定绿色生态农产品,让农业优势开始凸显。
淡雅恒久的玫瑰花香,穿过牟定坝子热辣辣的空气,扑面而来,顿觉漫步在一条碧水环绕、蜂蝶飞舞、鲜花惹目的绿荫道上。
玫瑰,并不是牟定县的特产,偶有家庭在院中栽种观赏,由于这里气候、土壤等环境的滋养,花瓣出奇艳丽、香味扑鼻。而在牟定飒马场无污染高原坡地上,1000多亩玫瑰花竞相开放。2004年,县里成立的云南恒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玫瑰系列产品进行研发,目前生产的玫瑰保温润肤水、玫瑰精油、玫瑰花汁、玫瑰鲜花果酱等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是广大中外游客追求的健康、美丽时尚礼品,玫瑰已成为牟定的一大特色产业。
不止腐乳和玫瑰,在常年清溪碧流、被绿色包裹的滇中名山——化佛山,也走出了葛根系列健康产品,因其口感好且具有生态保健作用广受欢迎,远销四方。
2011年,牟定三福公贸公司建成了年加工3000吨的葛根粉和葛根面条生产线,以野生葛根为主要原料,从事系列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生产的葛根养生面、葛根粉、速溶葛根颗粒、葛根茶等产品,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绿色生态食品,辐射牟定县千家万户,曾经一文不值的植物开始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发展发力,被称为“南方人参”的小葛根也成为牟定的又一大特色产业。
两大林果产业助增收
八月,置身于牟定县凤屯镇飒马场村,微风拂过,一股香甜的气味不经意间向你袭来。一个个圆嘟嘟、红彤彤的云南红梨缀满枝头,昭示着一个特色产业正在牟定崛起。
3年前,这里以桉树出名。如今,人们观念更新,“什么生态种什么,什么赚钱搞什么。”农民自觉自愿砍掉自家的桉树,种上了云南红梨,这里又以种植云南红梨出了名,成为全县乃至全州最大的梨园。
牟定县抓住中低产林地改造、扶贫产业项目建设、陡坡地治理等契机,组织农民种植“云南红梨”,全县共种植云南红梨1万多亩,仅凤屯镇飒马场村委会,共有345户人家种植云南红梨6000多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绿化美化了荒山。
在绿色发展时代,对于90%左右的国土面积为山地的牟定而言,工业和旅游都是短板,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当然是选择绿色生态农业。从2011年开始,牟定县响应省、州党委政府的号召,立足于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农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念好“山字经”、唱好“林果戏”,打好绿色农业牌。
地处偏远山区的安乐乡小屯村房后,两年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家家户户种上了冬桃,四通八达的机耕路通到了山上,2800亩连片种植的冬桃在明媚的阳光下舒枝发叶,蔚为壮观。全村540户农民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广种薄收的土地破天荒有了丰厚的收益,“种啥成啥”……田成方、水相连、路成网、树成行,是高原特色农业让偏远乡村变了模样。
如今,走进牟定坝子,到处都香气四溢。飒马场的鲜红千亩玫瑰基地,化佛山脚的绿意盎然的“南方人参”,县城大大小小的香喷喷的腐乳生产车间,安乐乡一望无垠的桃园……“牟定味”足以让你大开眼界。
规模化种植促发展
盛夏,来到牟定县戌街乡碗厂村委会的海田平掌,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辣椒、番茄等特色果蔬。
“以前这些田地一年到头只种烤烟和玉米,雨水好的年成,每户人家每亩的年收入不过3000元,这还不算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而现在租给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种植,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固定的租金,平日里还可以在地里‘打工’,农忙的时候,一个人一个月就能挣上2000多元,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收入。”村党总支书记金之扬说,全村已有300多户农户将2500亩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种植,而自己却“坐地收银”。
说起种地,农民刘得兰清楚记得,前些年他家种植了3亩玉米,由于天太旱,颗粒无收,连自家“糊口”的都没有,自前年承包给种植大户规模种植,除了每年可以固定收取1500元的地租外,自己还可到这里来打工,没有任何风险,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块的收入。
从“种田糊口”到“坐地生金”,以戌街乡碗厂村为样板,牟定县初步探索出一条规模化发展农业的路子。这小小的一变,对于一个地处滇中老旱区的农业县而言,却是迈出了极大的一步。
牟定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储庆龙告诉记者,无论是农民,还是种植大户,他们赚钱就赚在规模效应上。因为种植规模大,便于田间插秧、除草、施肥、灌溉、收割等机械化作业和病虫害防治作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目前,牟定县7个乡镇共流转3万多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经营。县农业局局长杨绣宏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户采取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分类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更多农户将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县实现5万亩规模化特色果蔬种植,在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