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垛镇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联姻”,成立省内首家水产养殖院士工作站,在水产行业成为头条新闻。目前,记者慕名前去探访。董氏特水公司老板董同瑚指着一个个鱼苗繁育池自豪地说,有了“院士团队”当基地鱼苗“繁育员”,他的特种水产鱼苗不愁销。站在一旁的养殖户陈金松告诉记者,此前,他家养殖了由“董氏特水”培育的鳜鱼苗,91亩水面净赚了85万,亩纯收入超过9000元。
董同瑚是苏州吴江人,从事成品鱼运输销售20多年。但他不甘长年做“鱼贩”,立志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为此,他来到甘垛镇官林村,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建起了2500多亩省内规模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育苗基地。在此期间,他一边养鱼,一边从广东佛山、南海等地贩运鳜鱼苗和黄颡鱼苗供应周围养殖户。但从外地引进的鱼苗成本高、成活率低,养殖效益不理想,有时甚至亏损。为切实改变“二道贩子”的经营模式,进一步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和风险,董同瑚决定走本土化育苗的路子。
本土化育苗需要突破相关技术瓶颈。思想活跃的董同瑚开始谋求“产学研”合作之路。在市科技、农业部门以及甘垛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荐下,“董氏特水”终于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科研创新团队攀上了“高亲”,并在今年3月份顺利建立起省内首家水产养殖院士工作站,就“异育银鲫‘中科3号’大规模苗种生产技术研究及鳜鱼、黄颡鱼等特种水产新品种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开展技术合作。
在董氏特水公司,记者看到,院士工作站不但有工作场所、研发设备,而且有研发助手同专家团队跟班学习。据董同瑚介绍,现在院士工作站长年有周莉研究员、王忠卫副研究员、张晓娟实验师轮期“坐堂”,桂建芳院士定期来工作站“会诊”指导,并为相关养殖户和技术人员提供集中培训服务。
“鱼贩子”攀上院士,使“董氏特水”如虎添翼。通过专家团队科研攻关,今年以来,“董氏特水”成功实施了“鳜鱼及配套铒料鱼反季节人工繁育技术”等省级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真正实现了特种水产育苗的本土化。董同瑚告诉记者,因为高邮水资源环境好,现在“董氏特水”繁育的鳜鱼苗、黄颡鱼苗不但价格低、品质优,而且成活率高,鱼苗供不应求。同时,还解决了鳜鱼一年放养两季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今年,“董氏特水”可繁育鳜鱼苗5000万尾、黄颡鱼苗5亿尾,可满足108个养殖户的养殖需求。据悉,“董氏特水”还要在常州凌家塘建立一家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将院士团队的科研“结晶”,销往长三角、京津塘、东三省等地,集苗种繁育、技术推广、鱼病防治、物流贸易于一体。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及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董氏特水”同院士“联姻”,是“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对水产养殖品种改良、产业结构调整、水环境改善、促进传统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省相关部门还将组织省级良种、原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对“董氏特水”申报的“省级水产良种、原种繁育基地”进行考察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