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增收故事,与当前我国土传病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分不开。面对日益严峻的土传病害,我国科学家正在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向土壤病宣战,已取得显着效果。
(小标题)土壤也会生病 土传病害成大棚作物隐形杀手
人会生病,土壤也会生病。
关于土壤病,有一个科学名词与之相关,叫土传病害。是指存活于土壤中的病原体在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土壤病害,多发生在温室大棚中,往往带来作物的根腐、枯萎等,其在老乡眼里是一种土壤病。农作物重茬连作、施肥不当、土壤线虫侵害是诱发土传病害的三大主因。
“单一作物在一块地里连续耕种久了就容易出现土传病害,最近10年来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土传病害呈高发态势。这种病害看不见摸不着,是让大棚农民最头疼的隐形杀手。”土壤熏蒸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曹坳程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棚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的集约化栽培,土传病害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其对温室、大棚作物等设施农业的杀伤力尤为明显。统计显示,通常栽种3到5年后,土传病害开始显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便会受到严重影响,一般造成减产20%到40%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绝收的后果。
(小标题)科学家组团PK土壤病 “特长生”氯化苦临危受命
记者了解到,出现土传病害后,老乡往往采用轮作或换土的方法对其进行防治。但轮作的结果会导致农民收益大幅下降,而换土的方法则费工费力,在农村劳动力越来越贵的今天,几乎不可行。
“在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大多采用轮作的方法,但高附加值作物与低价值作物轮作,不仅经济效益低下,也毁掉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曹坳程说。
情急之下,一些老乡有病乱投医。曾经有农民使用“黑药(国家禁用的农药)”防治毁灭性土传病害,结果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毒生姜”事件,对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还有无土栽培这一种防治方法,虽然比较高大上,但还不符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现状。
如何有效解决作物生产中出现的日益严重土传病害等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生产上的关键重大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愈演愈烈的土传病害,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相关多家单位合作,向土传病害宣战,研发推广土壤熏蒸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土传病害防控技术。
“由于关键技术中所采用的熏蒸剂分子量小、降解快,无地下水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显着提高了我国蔬菜及高附加值作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曹坳程说。
记者了解到,曹坳程所说的关键技术,主要成分为氯化苦,被业内誉为土传防控的“特长生”:既可杀菌,又兼具除草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土壤活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据安丘市植保站统计,在这一技术应用地区,农药用量平均减少23.75%,化肥用量减少16.5%。
此外,由于氯化苦代替了传统熏蒸剂的主要成分即破坏臭氧层的溴甲烷,故对保护臭氧层也具有重要意义。
(小标题)土传病害防治不到1% 治理土壤病任重道远
“目前这一技术已在我国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四川、重庆、辽宁、内蒙古等10余省份试验示范,广泛应用在生姜、草莓、中药材、设施蔬菜、马铃薯、花卉等设施作物中,效果显着。初步估算,每年增加的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指出。
陈萌山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土传病害防控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北京平谷的草莓种植户曹友谊,去年起用土地熏蒸技术防控土传病害,收益明显。他家3个棚(2.4亩)草莓收入了21万元,而他的邻居没使用这一技术,草莓大棚遭受土传病害,同样2.4亩只收入了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检测发现,目前用氯化苦进行土壤熏蒸尚无二次污染发生,美国、加拿大等地长期研究也表明,氯化苦土壤熏蒸对地下水无污染。此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大量使用,在美国大量使用超过60年。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4500万亩,一半连续在设施中种植同一作物超过5年,土传病害就会出现高发的状态,但用于土传病害防治技术的土地面积不到20万亩,占比不足1%。加强土传病害的防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