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的朗杰士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他是上海首位致力于蔬菜研究的“洋菜农”。朗杰士从事蔬菜种植研究近20年,把一半以上的精力放在了松江,将500多种欧美蔬菜新品引进上海。退休时,他又将毕生研究成果和价值20万余元的蔬菜新品赠予松江农业部门。如今,这些蔬菜新品在松江土地上茁壮生长。
以最低化学成本种好菜
70多岁的朗杰士未返回美国,现在仍在松江区农委蔬菜技术推广站的上海云间大自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担任技术顾问。而他与中国结缘,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1988年,朗杰士因为业务关系来到中国推广肥料。在一次与上海市土肥站的合作中,就沪郊土壤、气候环境等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当时,朗杰士针对本地情况设计了一款有机肥料。测试显示,只需用传统施肥量的一半,秋收时试验田的水稻亩产量就有所增长,达到了638千克。
上世纪90年代初,朗杰士带着技术重返上海。他先后将创业基地设在浦东、闵行,最终于2002年在松江泖港镇五厍农业园区扎根,做起“洋菜农”。在他的农场,几乎看不到农药使用。“以最低的化学成本种最好的菜”,是朗杰士始终坚持的种植理念。
修复土壤讲究“中西结合”
在五厍承租的300亩土地上,朗杰士尝试引进和种植超过500个北美和欧洲蔬菜品种。但在土壤修复上,他积极探索“中西结合”的有效方法。
朗杰士认可中国人用农家有机肥的传统习惯,认为这对于改善土壤板结有作用。在坚持使用发酵过的农家肥之时,他还积极实践“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施肥前,先测一测土壤成分,然后再缺啥补啥。最终,他得出一套科学种田的数据,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护土壤不被透支。
朗杰士认为,人体缺什么营养,大多是通过食物从土壤中获取的。做到土壤营养平衡,对平衡人体所需很有意义。
在朗杰士的农场,每一滴水、每一寸土、每一片菜叶都不会被白白浪费。他一直将垃圾分类还田,农作物残留枝叶等全部进行沤制发酵,制成有机肥。农场还全部使用人工除草,拒绝使用除草剂。如此精耕细作下,尽管所产蔬菜的成本比较高,但在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每年产出的400吨、60余种生态蔬菜,直供一些航空公司以及外滩三号、新锦江、香格里拉等沪上知名酒店。
如今,朗杰士和妻子居住在佘山脚下,享受田园生活之余,他还撰写回忆录,准备将毕生心得付梓成书。